南京艺术瑰宝:南京白局文化
在众多即将逝去的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中,白局也算是一个 。白局是南京地区民间的方言说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历史十分悠久 。白局说的全是南京话,唱的是俚曲 , 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也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 。
【南京艺术瑰宝:南京白局文化】历史源流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自乐,随着时间的推移 , 逐渐发展为一种南京特有的曲艺曲种 。“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 , 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
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师,中后期是留都 , 因此南京云锦在明代是一个最高峰时期 。明代南京的织锦机房中,机房很高,因为织机也很高 , 差不多三米左右,顶上坐一个人,称为“拽花工”;下方坐一个人,称为“织手” , 这是要求很高的技术活,而且干活时枯燥乏味,为了调剂这种单调的织锦生涯,织锦房里的工人开始自娱自乐,唱一些小曲、方言调子,题材多半轻松诙谐,偶尔也有时事段子 , 几代织锦工人传承下来,就演变成后代乃至现在的南京白局 。
清代康熙年间 , 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宁织造,清宫龙袍就是云锦缝制,其制作精细、复杂,有“寸锦寸金”之称 , 此时的南京云锦业是又一个鼎盛时期,在此时南京白局也创作出更多的段子 。
南京白局的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 。
表演形式
白局的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 , 称为“新闻腔”或“数板” 。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 。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 , 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用文字来转化语言艺术 , 太难了 。
传承意义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光,历史悠久 , 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 , 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
另外,南京白局的说唱内容十分丰富 , 题材多样 , 尤为可贵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当地人的生活主题,可以说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 。第三 , 白局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 , 因此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推荐阅读
- 具有湖南特色文化的瑰宝-蚕灯舞
- 独特的山东艺术文化:五音戏
- 黑龙江独特的冰雕艺术文化
- “单弦”北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艺术流派纷呈的宁波越剧
- 感情与艺术结合的东辽葫芦画
- 艺术类调档线是什么意思
- 山东戏曲文化的瑰宝:两夹弦文化
- 极具艺术水平的秦始皇陵
- 陕西艺术史上的“活皮影”-弦板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