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
2、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 , 也称“牍”;
3、 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文武大臣朝见君王,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汉朝时在朝堂上大臣拿的牌子】4、《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 , 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
推荐阅读
- 汉朝时幽州在什么地方
- 汉朝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 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 汉朝是怎样逐步控制西域
- 汉朝是如何结束的
- 汉朝谁建立的
- 汉朝泗水关是现在的哪里
- 汉朝宋朝有哪些亲王分别叫什么
- 汉朝苏武的儿子通国
- 汉朝孙敬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