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时期的金条

【关于民国时期的金条】民国的时期,一根一两金条大概可折为30块银元,此时黄金有非常强的购买力 。
民国初年 , 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采取金本位制度,黄金交易频繁,而上海金市的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是世界第三大金市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中规定 , 凡持有黄金、白银现货者应向国家银行兑换法币,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黄金政策 , 不外乎收兑黄金以防止黄金外流、充实法币和抑制通货膨胀,抗战后期采取的是抛售黄金与黄金储蓄并用政策 , 以稳定币制,内战时期则由于通货急剧膨胀 , 被迫再度铸造金条 。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黄金被称为上币,主要用于大宗交易或收藏 , 流通状况多见于史书 。最早出现的黄金货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郢爰,至西汉出金饼、马蹄金等,再到后来的各类金锭金条等等 , 由于黄金材质特殊稀少,可以有效的稳定市场经济及货币流通,因此颇受执政者欢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