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张绣( 二 )
曹操用兵不利,且闻袁绍有取许的意向,不敢久久滞兵于南,只好撤军 。张绣来追,曹操亲自断后御敌 。此时 , 双方展开了兵法运用和战术上的较量 。曹操给荀或书说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事实果然如此,“到安众(今河南镇平东南),绣与表合兵守险 , 公(操)军前后受敌 。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 , 设奇兵 。会明,贼谓公为遁也 , 悉军来追 。(操)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
正当张绣欲追曹操时,贾诩劝绣“不可追也,追必败” 。张绣不从 , 结果大败而回 。张绣兵还,贾诩又劝其赶快追击,而且肯定“更战必胜”,张绣疑惑,说:“不用公言 , 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说,“兵势有变 , 亟往必利 。”张绣听从了贾诩的意见,“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张绣问诩,我以精兵追退军 , 而公说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你反而说必克 。
结果均如你之所料,请问这是为什么?诩回答说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 , 非曹公敌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 , 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车速进 , 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 , 故虽用败兵而
战必胜也 。”张绣很佩服贾诩的见解 。
秋七月,曹操还许,荀或问操:“前以策贼必破 , 何也?”操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是历代军家常用之术,将士别无他途,只有死战才有希望获得生存 。昔项羽“破釜沉舟” ,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韩信击赵“背水一战”,均获重大成效 。
曹操三次征张绣,有胜有败,有得有失 。第一次,先胜后败;第二次 , 获得一定胜利;第三次,主动撤军,虽胜而挫 。所以,严格说来 , 曹操征张绣虽然从战略上说是完全正确的,但在战术上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凡胜,体现出曹操善于用兵之才智;凡败 , 则体现着曹操为人妄自尊大,时有谋事不周的弱点 。
张绣在军事上没有被打败 , 但后来还是在贾诩的说服下投靠了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想把张绣拉到自己一边,派人同张绣联络,并写信给贾诩,表示愿“结援” 。张绣想答应,贾诩当着张绣的面对袁绍使者说:“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突闻此语 , 甚为惊慌,急打圆?。?说何至如此!”使者走了以后,张绣问贾诩说,拒绝了袁绍 , “当何归?”诩答:“不如从曹公 。”绣说,袁强曹弱,我们又与曹有仇,怎么能投靠曹操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张绣】诩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投靠曹操呢!贾诩分析了应该投曹的原因说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 。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 , 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 , 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愿将军张绣在贾诩的说服下,建安四年十一月,率众投靠曹操 。绣至 , 曹操很高兴执其手 , 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根本不提过去的事 。又执贾诩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遂表诩为执金吾 , 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因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
这是政治家的风度,谋事着眼于大 。杀子之仇不可谓不大,但已既往,较之立国大事,又算得了什么!
这是知人善任之举,诩于己有功,遽拔之 , 置于州牧之位 。影响之巨,可想而知 。较之楚霸王项羽,印信刻竣尚不愿施人,曹操的确是高明多了 。
接受张绣来投是曹操诸多成功决策之一例 。不久即见大效 。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升破羌将军;从破袁谭,增邑二千户 。贾诩则屡献佳计,破袁绍、韩遂、马超皆有功 , 文帝时官至太尉 。
推荐阅读
- 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
- 曹操杀华佗的历史真相:曹操为什么杀华佗?
- 王者荣耀曹操出装 最全出装送给你
- 望梅止渴的故事 望梅止渴说的是什么
- 望梅止渴故事简介 望梅止渴故事大概内容
- 三国历史人物 三国著名的故事
- 赤壁之战荀彧没有跟曹操去么
- 曹操墓在哪里
- 古之恶来什么意思
- 关公放曹操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