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典故出自哪里,知难而退什么意思?
【知难而退典故出自哪里,知难而退什么意思?】
孙资是曹魏后期重臣 , 曹睿病重孙资力荐曹爽为托孤大臣 。不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原本应该会除掉站在曹爽一边的孙资,但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十分器重孙资,还将他官复原职 。说明孙资的确是有过人之处,能在几乎逼死的情况下获得一线生机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知难而退?,就和孙资有关 , 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时间是在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 主人公是孙资 。原文如下:
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资 。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 。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 , 喜出渊军之辞也 。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 , 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 , 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 , 知难而退也 。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 , 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天下骚动 , 费力广大 , 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但以今日见兵 , 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帝由是止 。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亮出兵到了南郑,不少朝臣建议可以派遣大军前去讨伐,魏明帝曹睿也较为赞同这个意见,但孙资却表示说:?以前武皇帝曹操征讨南郑,俘获了张鲁,并在后来的阳平之战中转危为安 。随后 , 他又亲自率军前去支援夏侯渊的部队 。他曾经多次说过:?南郑好事天然的牢狱 , 斜谷道则是六百里的石洞 。?他的意思是说此处又深又险,非常高兴能将夏侯渊的军队救出 。武皇帝非常善于用兵,看到蜀贼盘踞于山陵地区,吴寇鼠窜于江海之间,每次他都绕而避之,为的是不让将士们过于疲惫,不争一朝一夕之短长 。这就叫做了解胜利的方法就勇往直前,了解事情的困难则后退 。
如今如果进军到南征去征讨诸葛亮,道路艰险,又要计划如何调拨兵力来防御东吴的水军,大约需要动用十五、六万兵力,而且会劳师动众,势必造成天下骚动,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却是需要陛下深思熟虑 。防御战争所需要的兵力,只要有进攻方的三分之一即可 。如今只要动用原本镇守西北的军队,分别任命大将据守要塞 , 就足以震慑强敌,让将士们得到休息,百姓们也可以安然无事 。数年之后,国力将越发强盛,吴两国必然出现疲惫 。?最终,魏明帝采纳了孙资的建议 。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孙资所提到的?知难而退?,意为作战时应该剑技而动,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情,后来泛指知道事情的困难就避开或后退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
孙资是曹魏的三朝重臣,素以文武兼备著称 。魏明帝曹睿继位后不久 , 诸葛亮开始发动北伐之战 。如何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 成了曹魏朝廷的一个难题 。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调集大军主动发动攻势,而孙资则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 。
孙资认为应该吸取当年曹操丧失汉中为教训,在西北各战略要地部署重兵,依险固守,消耗北伐大军的有生力量 。这个观点后来也得到了魏明帝曹睿的赞同,成为此后曹魏帝国的国策,这便是所谓的?西守东攻? 。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诸葛亮北伐之战的失利,就是因为曹魏的这一国策所致 。
推荐阅读
- 野火烧不尽的意思? 出自哪位诗人?
- 夜深人静是什么意思?夜深人静成语造句和典故
- 诚惶诚恐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 “元梅花桥映东庄,威武雄壮博南山”出自哪里?
- 羊左之交 羊左之交的典故
-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出自哪里?
- 法国祸水红颜又叫什么 红颜祸水出自哪里
- 刘备借荆州典故,刘备借荆州歇后语有借无还什么意思?
- 徘徊怎么读 出自哪里呢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翻译意思,出自哪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