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头 栗子

【栗子头 栗子】
栗子别名:板栗(《唐本草》) , 栗果(《滇南本草》),大栗(《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性味:甘 , 温 。
归经:入脾、胃、肾经 。
入药部位: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 。
形态特征:种仁呈半球形或扁圆形,先端短尖,直径2-3cm 。外表面黄白色,光滑,有时具浅纵沟纹 。质实稍重 , 碎断后内部富粉质 。气微,味微甜 。
栗子的用法用量内服:生食、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 。
外用:捣敷 。
栗子的功效作用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 活血止血 。
主治:治反胃,泄泻 , 腰脚软弱,吐、衄、便血 , 金疮、折伤肿痛,瘰疬 。
栗子的禁忌①孟诜:栗子蒸炒食之令气拥 , 患风水气不宜食 。
②《本草衍义》: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即滞气隔食,往往致小儿病 。
③《得配本草》: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
④《随息居饮食谱》:外感来去,痞满,疳积,疟痢,便秘者并忌之 。
栗子的附方①治肾虚腰膝无力:栗楔风干,每日空心食七枚 , 再食猪肾粥 。(《经验方》)
②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姚可成《食物本草》)
③治气管炎:板栗肉半斤 。煮瘦肉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筋骨肿痛:板栗果捣烂敷患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⑤治小儿疳疮:捣栗子涂之 。(《备急方》)
⑥治金刃斧伤:独壳大栗研敷,或仓卒捣敷亦可 。(《濒湖集简方》)
栗子的相关论述①《本草图经》:栗房当心一子谓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 。果中栗最有益 。治腰脚宜生食之,仍略暴干,去其水气,惟患风水气不宜食,以其味咸故也 。
②《纲目》: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肾主大便 , 栗能通肾,于此可验 。《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 , 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 , 久必强健 。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 , 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 , 反致伤脾矣 。
③《玉楸药解》:栗子,补中助气,充虚益馁 , 培土实脾,诸物莫逮 。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