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回收利用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 , 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 ,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制定本规划 。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 ,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 , 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 , 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世界主要汽车大国纷纷加强战略谋划、强化政策支持,跨国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 ,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
第二节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竞争力大幅增强 , 2015年以来产销量、保有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 , 产业进入叠加交汇、融合发展新阶段 。必须抢抓战略机遇,巩固良好势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领域优势,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第三节 融合开放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特征
随着汽车动力来源、生产运行方式、消费使用模式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正由零部件、整车研发生产及营销服务企业之间的“链式关系” , 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 。相互赋能、协同发展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 , 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和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产业发展动力,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形成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
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鼓励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 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
协调推进 。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推进机制,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开放发展 。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
总体部署 第三节 发展愿景
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 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
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 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 , 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 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
新能源汽车已发展到第四阶段 , 下一步将如何布局、破局新能源汽车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融合了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革命性技术 。
推动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室转变,推动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转型,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智能交通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 。市场前景广阔,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主要汽车国家加强了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 。跨国汽车企业加大R&D投资,完善产业布局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未来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
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竞争力大幅增强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数量连续四年世界第一,电动化水平世界第一 。随着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应用市场共享进入了叠加、交叉、融合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势头亟待转变、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新情况新问题 。要抓住战略机遇,巩固发展势头,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信息通信等优势,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百万购车补贴
撰文 | 天天汽车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难免会遇到难题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不少行业大咖集聚于北京 , 围绕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动力电池等核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趋势进行深刻探讨 。
这些大咖都是当前汽车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者 , 他们在此各抒己见 , 为这个高速发展的产业适时地进行扶正和建言 。
#四个阶段#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就电动化转型、交通和绿色能源融合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话题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经验洞察 。他认为 , 新能源汽车产业 , 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社会、全行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电动化向纵深发展 。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需要坚持纯电混动和纯燃料电池技术协调发展等 。
他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布在1992年到2022年的30年时间里 。
第一阶段,以科研为主 , 从国家的一些重大专项来推进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滋生萌芽 。
第二阶段,2007年—2017年各项文件、规划的推动实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09年至2012年25个示范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推广使用,但影响力有限 , 截至2012年底,累计推广2.7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对公领域推广2.3万辆 , 对私领域推广4000辆 。
第三阶段,市场化发展和对外开放阶段,产品进入导入期 。这个阶段更为标志性的事件是传统的油车企业往新能源转型 。
北汽新能源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发展纯电动汽车的企业之一,是示范运营与产业化发展的先行者,2013—2019年连续七年位居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第一 。
到了2020年比亚迪发布领先行业的刀片电池,2021年发布超级混动DMi技术,2022年比亚迪以186.8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冠绝全球,同年底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值车企,有效提升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全球影响力 。
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发展纯电动汽车的企业,北汽和比亚迪都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 。随后,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开始加入汽车行业的竞争和发展 。
第四阶段,从2021年到现在,双碳战略“2060”引领中国汽车高速发展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2021年、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 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分别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688.7万辆,渗透率达到13.4%、25.6%,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20%,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规模发展效应,产业开始进入普及阶段,市场开始快速拓展 。
其中,插电混动汽车在2021年、2022年分别实现销量60.3万辆、151.8万辆,同比增长140%、150%,成为新的增长点 。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的企业中我国占了3席 , 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 , 同比增长1.2倍 。
#新的发力点#
虽然新能源产业的销量成绩不错,但从多家企业发布的财报来看,并不赚钱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增长的电动车不赚钱,赚钱的燃油车不增长 。”张夕勇直言 。
张夕勇提到,在未来交通能源绿色融合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将发挥关键的牵引作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存在着电池原材料和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成本高于售价和产能利用率不高、商用车和新能源渗透率还比较低的问题 。
所以,新能源化对商用车迭代升级是革命性的,且对实现汽车行业“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张夕勇表示 , 我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正在由高补贴向后补贴时代转变 。
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之后,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销量达到18.6万辆,同比增长54%,特别是新能源重卡更是实现了148%的井喷式增长,特别是在换电方面快速发展 。
张夕勇认为,新能源商用车技术不断升级,未来将呈现多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短途场景将主要采用纯电 换电类产品,燃料电池将主要用于中长途、中重型车型 。“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万辆,渗透率有望超过30% , 将直接通过运输结构的低碳化,直接拉动可再生电力、绿氢等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 。”张夕勇说道 。
新能源商用车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 传统企业新势力群雄并起,北汽在这一领域也是加速布局,并定下今年商用车销量5万辆的目标 , 主要包含物流车、大客车、中重卡,明年力争10万辆 。
不可否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今天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用 。
但当前汽车行业的转型速度很快和强度很大 , 所以在转型过程中难免遇到如盈利、技术创新、产业链内耗等困难和瓶颈,如何实现共赢还需不断扩大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的国际化影响力,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 。iDailycar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回收利用】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天汽车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与易车无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