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的人物履历


回眸张近东15年的创富历程 , 始终离不开一个“快”字 。
1984年,张近东走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进入一家南京鼓楼区属企业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现一股“下海”潮流 。
年轻的张近东也在此时跃跃欲试 。张近东利用工作之余承揽了一些空调安装工程,为自己创业攒到了10万元资本 。当时最热门也最赚钱的商品是家用电器 , 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供不应求 。但张近东却没凑这个热闹,在冷静思考了几天后,他做出了令周围许多人惊讶的选择:专营那时还属于“奢侈品”的空调 。
1990年12月 , 27岁的张近东 ,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辞去了固定工作,在远离闹市的南京宁海路上租下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门面,成立了一家专营空调批发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开始了个人和苏宁电器的创业历程 。
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 , 从这家并不起眼的 “小门面”竟驶出一艘中国屈指可数的家电连锁业“航母”――苏宁电器,而其掌舵人张近东则成为“中国连锁风云人物” 。
富有前瞻性的第一步奠定了张近东事业的基础 。当时正处于空调销售的暴利时代 。张近东下海第一年就做到了6000万元,纯挣1000万了 。此时的张近东年仅28岁 。在当时南京国有大商场眼中,民营企业苏宁无疑是半路杀入空调业的“程咬金” 。
1993年,“八大商场”联合发动空调大战向苏宁发难,宣称将统一采购统一降价,如果哪家空调厂商供货给苏宁,他们将全面封杀该品牌 。这场商战是中国家电业第一次在卖方市场下出现的“价格战”,不过苏宁反而一战成名,凭借平价优势当年空调销售额达到3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空调经销商 , 最终成为这场大战的赢家 。
但好景不长,1995年以后,中国家电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状况 , 许多制造商直接渗透零售市场 。为此,张近东逐渐缩减批发业务,开始自建零售终端,卖家电也从单一空调逐步增加到综合电器 。
1996年 , 苏宁进入扬州市场,标志其开始走出南京探索家电连锁之路 。
【张近东的人物履历】2000年对于苏宁电器是个转折年 。
这一年苏宁停止开设单一空调专卖店,全面转型大型综合电器卖场 , 并喊出“3年要在全国开设1500家店”的连锁进军口号 。苏宁南京新街口店位于苏宁电器大厦内,该大厦位于南京最大商圈新街口商圈中心,属“黄金建筑” 。大厦落成之初就有人劝张近东把这栋楼出租 , 一年至少可以净赚3000万元,但张近东却坚定地表示:“哪怕亏4000万,苏宁也要做家电卖场” 。时间证明了张近东的正确选择 , 苏宁的全国连锁体系也在快速扩张 。
张近东当初准备亏4000万元开的南京新街口店,如今已成为全国家电销售第一店,一年销售额达10亿元 。
张近东说 , “当时我们对连锁都很陌生,2000年我们提出要在全国开出1500家店时 。受到业界颇多质疑,当时压力很大,甚至有些零售同行嘲笑我,认为是天方夜谭 。可是 , 现在不仅苏宁实现了全国连锁,而且全国的零售同行都在学习苏宁走连锁化的道路” 。
15年下来,苏宁电器从当初的10个人壮大到7万人 , 从200平方米的一个店面扩张到全国的300家店面,从年销售额400万元提升到近400 多亿元 。2005年5月1日,苏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时新开出22家连锁店打破了国美一日连开11家新店的“神奇记录” 。如果再算上4月份新开的近40家门店,苏宁4月1日到5月1日一个月间,一共开出近60家新店,创下家电连锁企业单月开店数量之最 。
“在经历15年稳健发展后,2005年苏宁全国连锁发展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我们现在不再制定具体的开店数量指标,而是放手看自己到底能跑多快 。” 如今这位家电业的“江湖大佬”,似乎更着意苏宁的未来 。
《新财富500富人榜》 分析认为,零售行业的富人是最近一年中国财富增速最快的人群,零售业富豪人均财富增长308%,其中张近东是一个样板:由于2004年苏宁电器上市,张近东个人财富陡增517% 。
实际上 , 张近东为苏宁上市足足筹备了5年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正式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交易 。当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 。张近东身家也因此一夜超过12亿元 。之后,苏宁一直稳居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股价屡创新高,一度突破70元大关,如今仍稳居26元高位(除权后) 。张近东身家也水涨船高 , 从上市之初12亿元暴涨到如今28亿元 。加上张近东其他资产,身家超过31亿元 。
苏宁此次上市成功融得近四亿元发展资金 。“现在的苏宁电器已经不是我个人的事业,而是社会化的 , 我们已经获得了与外资商业巨头同台竞技的融资平台,这将为苏宁的再次飞跃提供强大动力”,张近东说 。
美国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在1989~1999年10年间,其股票价格翻了100倍 。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在上世纪80~90年代,股价也翻了500倍 。目前美国家电连锁企业已不足1000家,百思买为首的前三大电器连锁控制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 。而国内家电流通企业则超过3.2万家,家电连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6%,资本市场和零售市场显然给张近东留出了双重想象空间 。
2005年5月12日,张近东率苏宁高层赴美国商务考察,访问了美国最大的家电连锁百思买集团,a?o?史密斯的整体厨卫,还有摩托罗拉的研发基地 。每到一处,心情都难以言说,“与国际巨头相比,我们还很弱小 , 有很大的差距 。最大的差距不是国际巨头发展的历程长,而是他们的理念超前 。站在国际市场上看,我们能看到自己理念上的巨大落差 。现在我们前进的步伐已经够快,但是如果添上国际先进理念这双翅膀,我们一定会更加飞速发展” 。
当被问到怎么看待即将进入中国的全球家电巨鳄百思买时? 张近东说,就像一个通常需要仰视对方的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他们能平等交流和沟通,这种心情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发现了自己在实力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刻开始有了足够的信心 。
张近东感慨地说:“观念是制约中国人赚大钱的最大阻力 。要有一种创造财富、赚取财富的动力,并快速地付诸行动,不要怕失败,跌倒了再爬起来 。如果一味地求稳怕输,那就很难成功了” 。
在美国百思买集团考察了几天之后,张近东说,百思买也是专门做电器流通的连锁企业 。它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苏宁马上要经历的阶段 。尽管我们不可能跟他们完全一样,但是 , 他们的管理技术不能不说对苏宁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百思买的今天,就是苏宁电器的明天 。他们就像一面可以照见未来的镜子,我从中看到了苏宁电器的未来” 。张近东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对百思买的钟情,暗示出苏宁的下一步蓝图 。
江湖
张近东的人物履历张近东2022年7月份回苏宁 。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2021年7月,张近东辞去苏宁董事长一职 , 距今已有一年多未曾露面,7月10日,苏宁易购召开2022年半年度工作会议 。会议结束后,苏宁易购创始人张近东与经营管理团队进行了交流沟通 , 这也是其自去年7月苏宁易购战略引资以来首次与团队沟通 。
张近东和陈怡什么时候结婚的张近东1963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 。
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1984年至1989年南京市鼓楼区工业总公司 。
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以10万元自有资金 , 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交家电,专营空调 。
2000年12月出资500万元设立“苏宁教育基金” 。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2500万股股票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 。
2020年6月5日下午,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在浙江湖州举行成立大会,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出任联席高层 。
2021年7月12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张近东辞任苏宁易购董事长;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名誉董事长的议案》,同意聘任张近东先生为公司名誉董事长 。
冷门入市获开门红
1990年问世的苏宁电器就好比一条鲶鱼,让当时牢固抱成团的南京国有家电行业被“搅”得一浪高过一浪 。
其实,此前张近东兜里所有的钱不过10万元而已 , “做什么呢?”这个问题足足困扰了他好些日子 。当时最赚钱的就是家电,改革开放让致富后的南京人也学会了生活,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流水似地向普通家庭涌去 。
不过,张近东却没凑这个热闹,而是单单选择了当时的冷门:空调 。1990年12月26日,冷冷的冬日里,冷冷的空调行业,南京宁海路上一家仅有200平方米门面、10多位员工的小公司——苏宁交家电公司开业了 。这时候除了暗藏野心的张近东 , 还没有人能想象,这家专营空调的小公司会发展成今日庞大的苏宁电器集团 。
不信邪的张近东使出了他别出心裁的第一招———在业界首次建立起营销商“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体系 , 并组建了300人的专业安装队伍,及时上门为顾客免费安装空调,这为苏宁掘得第一桶金起到了关键作用 。
1992年,“火炉”南京的空调市场开始启动,由于苏宁已经形成了产品和服务强势,当年就成为春兰空调全国销售第一大户 。这一年“苏宁”的名字在南京空调市场一炮打响 。3年内,苏宁凭借单一产品、单一品牌就做到了年销售3亿元的规模 。
回首这段往事,张近东感慨地对采访人员说:“只要你充实准备 , 机遇从来不会负你 。”
您好,张近东和陈怡是在2018年10月20日结婚的 。他们的婚礼是在深圳的一个私人宴会厅举行的,当时有许多明星及亲朋好友出席了婚礼 。婚礼上 , 新人们穿着优雅的礼服,把这一天变成了一个难忘的时刻 。新人们也在婚礼上宣布了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婚礼结束后 , 新人们携手走进了婚礼当天的新家,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
以上就是关于张近东:家电业的“江湖大佬”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 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