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球的知识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她来自哪里? 早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家园——地球,产生了各种美丽的遐想,编织成许多绚丽多彩的传说 。中国古代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讲开天辟地时,传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该亚 。天空、陆地、海洋都是由她而生,因此人们尊称她为“地母” 。
地球已经是一个5000岁的老寿星了 , 她起源于“盘古”开天劈地 。约在5000年前,天和地相联后来逐渐进化 , 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 。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 , 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 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 , 为一年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 150000000公里 。地球用 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 。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 。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 , 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 。一般认为 , 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 。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 。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 , 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 , 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地球有关资料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
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 , 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 , 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 二者相差约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 。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 。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 。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 。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 。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 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 。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 。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 。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 。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 。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 。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 。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 。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 。进入地核 , 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 。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 。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 。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 。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 。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 。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 。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 。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 。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 。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 , 是还原性的 。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 , 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
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 。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回答者:丁点皮球黄哈达 - 高级经理 七级 10-21 12:25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
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 , 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什么时候除甲醛合适呢?地球的基本资料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 , 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 ,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 。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 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 , 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 。地球不是正球体 , 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 。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 。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
【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 。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 。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 , 也随纬度而变化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 , 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 。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 。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 , 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 。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 。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 。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 。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 。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 。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 。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 , 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 。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 。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 , 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 , 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 。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 。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 。此外 , 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 。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 。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 。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 , 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 , 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 , 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 。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 , 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 。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 , 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 。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 , 使内部结晶水汽化 。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 。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 。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 , 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 。在2 , 000公里高度以上,大气极其稀薄,逐渐向行星际空间过渡 , 而无明显的上界 。
地球大气的密度、 温度、 压力、化学组成等都随高度变化 。可以按照大气的温度分布、组成状况、电离程度这些不同参数 , 对地球大气进行分层 。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可以分为:
对流层:靠地表的底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其厚度因纬度、季节以及其他条件而异,在赤道区约16~18公里 , 中纬度区约10~12公里,两极区约7~8公里 。一般来说,夏季厚而冬季薄 。对流层与地表联系最密切,受地表状况影响最大,大气中的水汽大部集中于此层,形成云和降水等现象 。对流层的上部称为“对流层顶”,厚约几百米到1~2公里 。对流层的温度几乎随高度直线下降,到对流层顶时约为零下50摄氏度 。
平流层:(又称同温层)由对流层顶到离地表50公里高度的一层 , 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 。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微上升,到约50公里高度处,达到极大值(约零下10~零上20摄氏度) 。
中间层:(又称散逸层) 高度在离地表50~85公里的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 到离地表高度85公里的中间层顶,温度接近最小值,约为零下摄氏度 。
热层:中间层以上的一层 ,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在离地表500公里处 , 即热层顶 , 达到1100摄氏度左右 。这一层的温度因为大气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升高 。热层顶以上为外大气层 。这里的大气已极稀薄 。
按大气的组成状况可以分为两层:离地表约100公里以下是均质层(大气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以上是非均质层 。在均质层中离地表10~50公里处,太阳紫外辐射的光化作用产生臭氧,形成臭氧层,这一层的高度大抵与上述平流层相当 。在离地表20~30公里处,臭氧浓度最大,不过这部分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仍然不到这一层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各种气体依然视为均匀混合的 。臭氧层吸收掉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使之不能到达地表 。
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可以分为两层:从地表到离地表8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都处于中性状态,称为中性层 。离地表80~1000公里这一层,大气中的原子在太阳辐射(主要是紫外辐射)作用下电离,成为大量正离子和电子,构成电离层 。电离分为4层 , 这些层的高度和电离情况都随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而发生变化 。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 , 如极光、流星等都发生在电离层中 。电离层还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从而使地面上可以实现短波无线电通讯 。
近地表大气中78%为氮,21%为氧,其他还有二氧化碳、氩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汽 。水汽是大气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 。在夏季湿热处,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可以达到4%;而在冬季干寒处,它的含量可下降到0.01% 。除水汽外,离地表 3公里内还有尘埃、花粉、火山灰及流星尘等微粒 。地球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已不存在 , 它已全部或大部散逸到空间 。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所谓“引力致热”,地球处于一种熔化阶段,从而加速了气体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 。地球的引力使这些逸出的大气渐渐积蓄在地球的周围 。这种第二代地球大气缺少氧,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称为还原大气 。后来 , 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来自太阳的辐射使水分解为游离氧,从而使还原大气变为以氮和氧为主的氧化大气 。有的科学家通过分析赤铁矿中的沉积物,推断出氧存在的时间至少在25亿年以上 。从那时起 , 大气中便含有丰富的游离氧了 。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 。人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性质密切相关 。在不同性质和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有显著变化 。依据地球内部不同部分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资料,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的结构 。分析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两个间断面,这两个间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个主要的同心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壳又称A层,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0多公里(中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可达65公里多) , 而海洋地壳仅5~8公里 。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1/2 。大陆地壳上层的成分约在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之间,下层岩石可能是麻粒岩和闪岩 。海洋地壳是橄榄岩 。据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 20多亿年 。这意味着现在地球壳层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而形成的 。
地幔的物质密度由近地壳处的每立方厘米3.3克增至近地核处的每立方厘米5.6克 ,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增大 。地幔分为三层 。B、C两层称为上地幔 。再往下到2 , 900公里处称为D层 , 即下地幔 。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 。
地核也分为三层 。E层是外地核 , 可能是液体 。F层是外地核和内地核之间的过渡层 。G层是内地核,可能是固体的 。地核虽只占地球体积的16.2%,但由于它的密度相当高(地核中心物质密度达到每立方厘米13克,压力可能超过370万大气压),根据有些学者计算,它的质量超过地球总质量的31%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构成 。
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 。根据地震波传播情况得知:地幔是固体状态的,100公里深处的温度已达1300摄氏度 , 3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 2000摄氏度 。据最近估计,地核边缘的温度约4000摄氏度,地心的温度为5500~6000摄氏度 。由于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只有极少一部分能穿透到地下极浅处 。因此,地球内部的热能可能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即产生于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
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也随深度而变化 。一般认为 , 从地表到地下2900公里深处,重力大致随深度而增加,在2900公里处重力达到最高值,从这里再到地心,重力急剧减?。?到地心为0 。
地球不停地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自转 , 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是最早用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见时间及其计量),这就形成了通常所用的时间单位——日 。二十世纪以来 , 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而动摇了以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传统观念,出现了历书时和原子时 。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三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 。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 , 使日长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二千年来累计慢了两个多小时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 , 可以通过对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古代日月食资料的分析加以确认 。通过对古珊瑚化石生长线的研究,可以知道地质时期地球自转的情况 。例如 , 人们发现在泥盆纪中期 , 即3亿7千万年以前,每年约有400天左右 , 这与天文论证的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量级是一致的 。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潮汐摩擦 。潮汐摩擦引起地球自转角动量减少,同时使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进而使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变长 。这种潮汐摩擦作用主要发生在浅海地区 。另外,地球半径的胀缩,地核增生,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也可能会引起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 。
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 。这种不规则变化同样可以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观测资料以及天文测时的资料中得到证实 。根据变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几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年到十年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几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内的相对变化 。前两种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平稳,而最后一种变化是相当剧烈的 。产生这些不规则变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比较平稳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或海平面和冰川的变化引起的;而比较剧烈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风的作用引起的 。
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的周期变化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的 。除春天变慢和秋天变快的周年变化外 , 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振幅和位相,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相应的物理机制也研究得比较成熟 , 看法比较一致 。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 。半年变化的振幅约为 9毫秒 , 主要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 。由于天文测时精度的不断提高,在六十年代末,从观测资料中求得了地球自转速度的一些微小的短周期变化,其周期主要是一个月和半个月 , 振幅的量级只有1毫秒左右,这主要是由月球潮汐引起的 。
夏季由于温度较高,是甲醛释放加快的季节 , 随之室内的温度也会升高 , 所以从室内污染源中会释放出较多的甲醛等有害气体 , 由此累积在室内空气之中,导致室内的甲醛浓度也比较高 。
?
一:室内甲醛释放与季节温度的差别
夏季是新房装修后除甲醛最好的季节,但是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去除甲醛,为什么偏偏是夏季除甲醛最好呢?因为甲醛的释放是受到温度和湿度这两个条件影响的 , 由于夏季的高温高湿从而导致室内甲醛释放的速度加快,甲醛的沸点是零下19.5度,甲醛的挥发点在零上19摄氏度 , 每当室内温度上升一度,甲醛释放的速度就会提升0.4倍,然而夏季室内的温度通常会在30度左右 , 最高峰温度可达40度,所以夏季室内甲醛的浓度通常是其他季节的3倍以上 , 甲醛挥发速度夏季比冬季更快 。还有就是甲醛释放与室内的湿度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由于甲醛是溶于水的,所以在室内湿度比较高的情况之下,室内的甲醛浓度也会随着湿度的不同而上下起伏!
二:室内甲醛释放与南北地区的差别
冬季的甲醛释放速度比较缓慢,然而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室内,冬季甲醛挥发的量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什么呢?由于在冬季北方的气温要比南方更为寒冷 , 所以北方地区入冬后都会采取供暖的方式来采暖,当供暖后,北方地区室内的温度会在二十五摄氏度-三十摄氏度左右,然而甲醛的挥发点在零上十九摄氏度,因此北方地区在冬季的时候室内甲醛也会大量的释放,而北方地区的夏季也没有南方地区那么的热,从而使得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室内甲醛的释放速度差不了多少 , 从而导致冬季和夏季室内的甲醛浓度差别也不会很大 。然而南方地区就不同了,南方地区的冬季普遍是没有供暖的,南方地区冬季的室内温度平均会在十九摄氏度左右,而南方地区夏季的室内温度都会达到三十五摄氏度左右,所以南方地区冬季和夏季的室内温度差别比较大 , 就导致了冬夏季室内甲醛含量的超标也会比较明显!
因此,在装修后入住新房之前,不是只是单独做一次甲醛检测就足够的,要是在冬季入住之前测甲醛,百分之九十的概率都是符合安全标准的,但是到了夏季之后室内温度的不断升高,从而导致室内甲醛超标的现象 , 但是在入住很长时间后很多人都不会在意样的情况,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