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氏意拳五行精义


上编意拳总论
意拳者,拳之内家者也 。用合天地,化生万物之形;体本五行,循环生克之意 。盖天地之初 , 混混沌沌 , 茫然大气 。既无归宿之可指,复无界限之可言 。逮岁月嬗递 , 略就范围渐成一气继则轻清上浮,重浊下降,阴阳剖判 。阴阳再合 , 遂成三体 。于是五行循环化生万物 。此天地进化之大概也 。夫人身配天而生者也,其于养生之术,运动之道,须准天地进化之自然 。而潜心顺修,复按五行生克之意而动静不乖,尤复旁参万物之变,而交推互证 , 庶几揽阴阳 , 夺造化,生生不息 , 幻变无穷 , 此意拳之妙用,抑亦养生不可须臾离者也 。若形意之拳净原浑虚,动充四体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敛而不局,放而不肆,约而不迫,张而不疏 , 神恬而不涉于寂 , 体静而不沉于枯,还精于周身,清神以积中,祛欲启蔽,长年益寿 , 神完而气定捍,邪侵而避物机,是超艺而进于道者也 。至应变无方,接物无形,不虚不妄,不馁不葸,鬰勃如风云,声呼如雷霆,出入如鬼电,重如山隤,轻如风扫,攻坚杀敌 , 毫不经意者,尤其末焉者耳 。
第一章:不动姿势
凡事有动必有静 。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储也 。舍动言静,其失也枯 。离静言动 , 其失也枵 。然静为动之源 , 而运动者,尤必先致力于静 。如是则气内充,而力外裕矣 。意拳者以气行而不动姿势,实为入门初步,建本清源之道 , 学者应三致意焉 。
第一节:无极势
两足跟并齐 , 两足见分度约九十,两臂切身下垂,此时当无思无欲、无形无像、无物无我,一气浑沦,无所向意,顺天地之自然 , 茫若扁舟泛巨海,静若木鸡植中庭 , 是之谓无极 。
第二节:虚无含一势
由无极势半面向左,左足在前,靠右足胫骨,两足尖分约四十五度,两臂紧垂,腕曲掌?。?舌顶上腭,肛门上提,将浑沦之气略加收聚,是谓虚无含一气,亦即吾人先天真一之气,而为形意拳之内劲 。
第三节:太极势
由前势左足跟靠右足胫骨,足尖分四十五度,两足跟向外扭劲,足尖抓地,两腿徐直下湾,约百二十度,两胯平均扣劲,腰挺直,两肩扣垂,两肘紧抱两肋,两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 , 左手食指前伸平直,右手中指亦前伸平直 , 两指叠合,静颈直竖,头上顶,身不可前俯后仰,不可左右歪斜,眼突舌卷气降,心中平定,不可努气,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意诚于中 , 而肢体劲于外 , 一气流行,是谓太极 。
第四节:两仪势
由太极势左足前进二尺许,足尖直前,右足不动,足尖向右约三十度 , 左足踵直,右足胫骨成大人字形,同时左手前伸,右手退后,左手伸至极端 , 高与口齐 , 右手虎口内向,与脐接,而小指外翻 , 腕曲掌搨,手足齐落,左臂似曲非曲 , 似直非直,微向上内湾,由腕至肘水平,右臂弯曲如新月,肘意内抱 , 手指均须离开 , 稍圆曲 , 如爪如钩切忌局弯著力 , 左手大指横平,食指前伸 , 余指及腕掌如右手 , 两目注视虎口玦形,两肩两胯皆均力垂扣,两肘力垂,两膝挺扣,两足跟力向外扭 , 是谓肩与胯合 , 肘与膝合 , 手与足合,此时上身正直不可俯仰,心气平静不可助长,身则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气则呼出为阳吸入为阴,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为阴 , 诚于内者为阴 , 形于外者为阳,呼吸上下内外三者,以象阴阳 , 故谓之两仪 。
第五节:三体势
由两仪呼吸相应,上下相贯,内外如一,谓之阴阳相合,阴阳相合 , 而三体生焉,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人卫头手足,头以象天,手以象人,足以象地,取其聪明睿智,才力气魄广大精奇,足以相配也,夫天地间形形色色 , 大哲学家未能盖知 , 事事物物,大博物家未能悉辨,然以归纳法括之 , 均不外天地之化生,人工之制造也 。换言之,意拳之精微奥妙,大拳师未必尽其能,生克变化,大方家未能尽其用 。然以归纳法括之 , 均不外头手足之伸缩运动也 。故欲知天地间之物,尽意拳之妙 , 先致力于三体,庶几得其要矣,三体为意拳之基础,如操练之立正,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故分条祥论于后 。
第一条:三节
全身分为三节,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股为下节 。各节复分三节 , 以头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股言之,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稍节 , 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三节即明,而内劲发动之脉络,即可知矣 , 盖指之力源于掌,掌之力源于掌根,故掌根摧掌,掌摧指 , 而劲乃出 。手之力源于肘,肘之力源于肩,故肩摧肘,肘摧手 , 而劲乃行 。足之力源于膝,膝之力源于胯,故胯摧膝 , 膝摧足,而劲乃通 。然肩胯之劲源于身,身之劲源于丹田 , 为内劲之总源也 。
第二条:四稍
血肉筋骨之末端曰稍,发为血稍,舌为肉稍,指为筋稍,牙为骨稍,四稍用力,则常态猝变 , 令人生畏,
一、血稍:怒气填胸 , 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摧敌何难 。
二、肉稍:舌卷气降 , 虽山亦撼,肉坚比铁,心神勇敢 , 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
三、筋稍:虎威鹰猛,以指为锋,手攫足踏 , 气力兼雄,指之所到,皆可奏功 。
四、骨稍: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 , 惟牙之功,令人恍惚 。
第三条:八字诀
四稍之外又有八字,三体一站 , 八字具备,皆所以蓄力养气,使敌我者失所措也,八字之名称 , 一曰顶,二曰扣,三曰圆,四曰毒,五曰抱,六曰垂,七曰曲,八曰挺 。而八字又各有三事 , 共二十四事也 , 分述于后 。
一、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 , 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是谓三顶 。
二、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掌扣 , 则气力到手,手足指扣,则周力厚,是谓三扣 。
三、三圆:脊背圆,则力摧身前 , 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是谓三圆 。
四、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视兔之饥鹰,手毒 , 如捕羊之饿虎,是谓三毒 。
五、三抱:丹田抱气 , 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 , 出入不乱,是谓三抱 。
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摧肘前,肘垂,则两碗撑圆,是谓三垂 。
七、三曲: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 , 两腕宜曲,曲则力厚,是谓三曲 。
八、三挺:挺颈,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 , 则腿坚马稳,是谓三挺 。
第四条:九歌
九歌者,乃三体之九事,分条研究 , 以资熟练也,其九事即身、肩、肱、手、指、股、足、舌、肛门是也 。分列于后 。
一、身: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侧右倚,皆身之?。菩? ,斜而似正 。
二、肩:头欲上顶,肩须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
三、肱:左肱前伸 , 右肱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曲则不远,直则少力 。
四、手:右手在脐 , 左手齐心,后者劲塌,前者力伸,两手皆覆,用力宜均 。
五、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开 , 似刚似柔,力须到指,不可强求 。
六、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 , 似弓不弓,虽有支绌,每见鸡形 。
七、足:左足直出,倚侧皆?。易闶菩保?前踵对胫,二尺距离,足指扣定 。
八、舌: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竖,丹田愈壮,肌肉如铁 , 内竖脏腑 。
九、肛:提起肛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
此一节自三体势至此,为意拳之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无论五行、十二形皆以此为主 。
第二章:意拳养气学
气者,勇之实也,养气即所以养勇,黝舍之流,不肤挠,不目逃 , 视不胜优胜,刺王侯若刺褐夫,视三军如无物,盖习养有素 , 气充乎四体,而溢乎其外 , 见乎其勇,而不自知也,然此特气之粗者 , 抑犹有其精者存焉,至大至刚,配义道而无馁 , 塞天地,溢四海,故孟轲养之以成贤,文天祥守之以遂忠,盖磅礴凛冽 , 是气常存,足以助精魄,强神明 , 不随生死而变灭 , 此所谓大勇者,宁可与黝舍同论哉,夫粗者魄气也,精者魂气也,魄气生于体,魂气生于天,魂气清明而富于仁,魄气强横而偏于贪,神人不以体魄用事,故养魂而弃魄,愚夫只知有身 , 故养魄而去魂,圣贤重魂轻魄 , 故以魂制魄,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 , 此养气之大别也 。形意之养魂气乎,魄气乎 , 抑魂制魄,或魄制魂乎,曰:此皆非形意养气之道也,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 , 然其养生之术,须准天地进化之序 , 生克变化之方,必按五行循环之意,化生万物之形,苟舍魂以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也,然则何为而后可,曰:魂气灵明,形意之生克变化,赖以神其用者也,魄气浑厚,形意之实内充外 , 赖以壮其动者也,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 , 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 。
第一节:意拳养气之必要
或曰身体之伸缩也,四肢之变化也,端赖乎筋肉骨血 , 而五脏之主动于内者,似与气无涉,曰是不然,人得五脏以成形,复由五脏而生气,五脏之于人 , 犹轮船之气房火车之锅炉,运动变化,固赖乎此 , 然无蒸汽以促动之 , 则机关虽灵,终无以善其用,气之于人犹是也 , 故五脏之动,赖乎气,气之强弱虚实 , 可使人壮老勇怯,况形意为内家运动之一,而变化灵捷 , 实力充厚,非魂魄并养,不为功使 , 非培而裕之,扩而充之,又何足供吾人无量之用哉 。
第二节:意拳养气之功用
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 , 阴阳也,魂气属阳,灵明轻清 , 可虚实刚柔 , 循环变化 。神乎神乎,至于无形,微乎微乎,至于无声 。阳气之妙用也 。魄气属阴,浑厚重浊,可坚强猛烈,不挠不逃 , 雄魄毅兮可摧壁,气刚大之而拔山,此阴气之妙用也 , 武术专家,技臻绝顶者,其攻人也,无迹可寻 , 虽稠人广象,千目共睹,莫能见其手之所至 , 足之所履 , 身之所止,谓为玄无,乃魂气充有以致之也 。其被攻也 , 手触其身,如金城,足冲其股 , 如铁柱,当之者,颓狼狈却退 , 乃魄气厚有以成之也 。昔武穆用兵,先谋后动 。其动也,灵妙变化,飘忽猛烈,莫可推测 。其静也,严整庄重 , 如山岳坚实,莫可撼移,兵家谓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非魂魄二气修养有素 , 何克臻此,故武术之精者,必精于气,精于气者 , 必精于兵,养气之道,何可忽乎哉 。
第三节:意拳养气之法则
形意之讲养气者多矣 , 或胸中努力,或腹内运气,是皆不明本根,而特齐其末 , 如告予之不动心者,虽直接而易为 , 终无补于实际 。夫根本者,何也?曰:循理集义 , 明三节 , 讲四稍,练八字,熟九歌 , 是也 。盖气分魂魄(阴阳),魂气生于天,根于义理,魄气生于五脏,根于四事 , 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清源而水流,培本而木茂 , 自然之理也,若夫孟※穿窬,童子不支 , 夏育为盗,懦夫不抗 , 是乃背理丧义,魂气全失,而猛怯资殊也 , 江湖无赖,弄姿摆势,然每被击于粗汉,世俗拳师,旋舞跳跃,然每被扑于伧父,倘四事修明,魄气坚实 , 何至于此,故形意之善养气者 , 非理无动,非义无往 , 自反而合理,虽万人无惴,自反而非义,虽褐夫亦惧 , 动必以理,趋必以义,而魂魄自盛矣 , 举措动静,必合四事,三节不合弗措也 , 四稍不明弗措也,八字九歌未熟练弗措也 , 人一己百 , 人十己千,如是而谓魄气不强者,未之有也 , 然必有事焉,勿助勿忘,过用心则助,助则暴而气乱矣 。不用心则忘 , 忘则荡而气散矣,米明此义,则内家要术毕尽乎斯,又岂独形意哉 。
中编:意拳原理
拳以意名者 , 以意为诸拳之母,凡百运动,皆渊源与此也,夫心者人之宰也,耳目口鼻四肢皆听其指挥,心之发动曰意 , 意之所向为拳,而五行循环,生克变化出焉,天地进化 , 以五行为始,以化生万物为终,而人之运动 , 亦以意为始,以形为终,故意拳不明,而形拳亦无由而成,意拳包五行连环二部,学者须三致意焉 。(形拳即十二形法另编第二册)
第一章:五行拳
五行者 , 金木水火土也,内有五脏 , 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心属火 , 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 , 此五行之隐于内者,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 , 此五行之著于外者,五行有相生之道焉,金生水 ,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五行见于洪范,而汉儒借之以解经,后人每讥其于义无取 , 而生克之理,究不为不当也,拳之以是取名,用以坚实其内,整饬其外,取相生之道,以为平时之习练,取相克之义,以为对手之破解云耳,非必沾沾于古说也 , 夫拳以五行名者,以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礮拳之形似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 , 鑚拳之形似电性属水 , 故也,由相生之说论之,故横拳能生劈拳 , 劈拳能生鑚拳,鑚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礮拳,礮拳能生横拳也 。万物生于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说论之,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鑚拳 , 鑚拳能克礮拳,礮拳能克劈拳也 。
第一节:劈拳
劈拳属金,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五行之中,以土为主,盖土生万物,内包四德,准其循环之理 , 而土生金,此劈拳所以为五拳之首也,然金于五脏相肺,拳之顺逆 , 肺气之通塞,与有关焉,
一、路线
形意与诸拳不同者,前脚先进,后脚必紧随也,拳之用也,宜速进前脚 , 则便捷灵敏 , 必能取胜券之进也,宜猛跟后脚,则气摧身往,必不可当,劈拳之路线,每三步为一组,前脚进为一,后脚进为二,既进之脚复进为三,
二、开势:
开势即三体势,其要领同第一编,第五节
三、起势
两拳紧握后收,而复前伸,收时变阳 , 两肘抱肋,两拳间隔少许,前伸时,拳从口出,小指上翻,垂肘垂肩,同时前足顺进,后拳随出 , 紧贴前肘,两眼须注视前拳 。
四、落势:
后拳由肘前出 , 同时后足前进一大步,足手齐落,足落地如踏毒蛇,不肯稍纵 , 五指抓地,足心腾起,后足斜跟踏地时,力同,两手前推后挽,力务均,前手高齐心,后手在脐,而鼻手脚三者成一线 。后肘紧靠肋部 , 如是则团结力大,屹如山岳矣,习练时,起落务要一气贯足,若波浪然,一波甫平 , 一波又起,然身体不可忽高忽低 , 否则气浮而力散矣 。
五、回身势
右手在前则左传身,左手在前则右转身,转时以两足根为轴,足尖微离地,两拳仰抱在脐转要急起急落,仍前足进为一,后足进为二 , 既进之脚复进为三,
注意:劈拳由起而落,由落而起,为一圜形 , 此圜之周围,用力宜均,使处处皆到,不可有一毫之疏懈,手足齐落,肩胯相随,肘膝相合 , 是为至要 。
第二节:崩拳
崩拳属木,其形似箭,有射物之意,木于五脏相肝,攻必拳顺则肝气舒,谬则肝气鬰,学者倘于此而加以精研,最足以助精魄,强筋骨,且简捷而应用,前夫恒以专此一拳而名家也 。
一、路线:
崩拳极简单 , 无起落势,而回身较他拳为繁 , 故以出势回身分段论之,其练法左腿永远在前,右腿跟进,故亦名左腿崩拳,
二、开势(即三体势):
由开势两掌变拳,前者顺而后者阳,先进左足,右足随进,同时右拳伸出,左拳抽回,至两拳相交 , 右拳变顺,左拳变阳,故出拳如错,打敌而且破敌,此形意拳之妙诀也,收拳与出拳平均用力,出入必由洞口 , 紧贴两肋,如撕物然 , 两手互易,步法不可紊乱 。
三、回身势
左足右横,同时将拳收回 , 从右向后转,右足横提,右拳鑚出,脚手齐落 , 成剪子股形,(亦名狸猫倒上树)两拳变掌 , 由阳而阴,后掌在肋,前掌齐心 。
五、收势:
他拳径收,惟崩拳则于二次回身后打出,则右手在前 , 右腿后退一步,足横落,左腿复退一步 , 足顺落,腿退时两手保持原势,至左足落时,右手猛撤,左手猛出,名曰退步崩拳,
第三节:鑚拳
鑚拳属水,其形似电,有曲曲流行之意,水于五脏相肾,拳顺则肾气足,否则肾气虚 , 倘于此研究有得 , 足使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化拙为巧,变滞为灵,而直劲出矣 。
一、路线:
亦以三步为一组,与劈拳同 。
二、起势及落势:
由开势左掌翻阳,右掌握拳为阴,左腿前进 , 同时右拳仰抱胸前,眼注左手 , 速接落势,右腿进一大步,脚落拳鑚,左掌覆拳,左脚斜跟 , 右脚仍顺 , 前拳齐鼻 , 后拳置脐,脚尖拳鼻成一直线,鑚出之拳时向里裹 , 小指上翻 , 不可牵动身体,以致歪斜力散,继续前进,其法同前 。
三、回身势:
右手在前,则左传身,左手在前,则右转身,后手自肋边反钻,以扣敌腕,急起急落,步法与劈拳同.
第四节、礮拳
礮拳属火,其形似礮,水平威力甚大 , 有加农之性焉,火在五脏而相心,故拳顺则心中灵明,拳乖则心中朦昧,甚矣此拳之不可忽也 。
一、路线
劈鑚以三步为一组,崩拳以一步为一组 , 礮拳则以四步为一组 , 势皆斜出,
二、起势:
左脚先进,右脚随之,右落左提 , 眼观一隅,掌变阳拳 , 右胁左脐,有如丁字 , 莫元莫卑,两肘夹肋,舌卷气垂 。
三、落势:
右拳顺出,如石之投,左拳裹翻,置之眉头,足提者进,与右拳侔 , 左右互换,无用他求,试详路线 , 如龙如蚪 。
四、回身势:
左手出,则左传身 , 右手出,则右转身,转时后脚为轴 , 前脚回至后脚处落地,而后脚提起,仍进步斜行,如路线南北在转身前打东南者 , 转身后打东北 , 四隅皆依此类推 。
第五节:横拳
横拳属土,其形似弹 , 土在五脏相脾,其拳顺则脾胃和,拳乖则脾胃弱,而五脏亦必失和矣 , 盖土为五行之本,脾为五脏之本,根本不固,技叶必枯,自然之理也,故横拳者,五行拳之主也,学者宜注意焉 。
一、路线
横拳亦用斜势,其步数类劈鑚 , 而非直线,其湾曲似礮拳,而步数减 。
二、起势及落势
前脚提,后脚孤立,两掌变拳 , 前阳后阴,阳者如鑚拳,裹肘垂肩 , 高于眉齐,阴者隐匿前肘之下,目须平视 , 此起势也 。前脚猛进 , 后脚随跟,进步之际 , 前拳入后拳出 , 入者变阴,出者变阳 , 出者拳鑚而肘横,横者所以制敌 , 鑚者所以攻敌,此落势也,
图:
三、回身势
右手出,则右转身,左手出 , 则左传身,转时以后脚为轴 , 前脚随身,从右(左)向后转 , 脚落地时 , 即成起势,急作落势,手法与落势同 。
第二章:五行生克
五行生克者 , 而人相对之拳也,其相生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如是生生不已,变化无穷 。即劈拳变鑚拳,鑚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 , 横拳又变劈拳,临机应变,一在乎学者之熟练 , 与自己之运用耳 。其相克也,金克木 ,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即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鑚拳,鑚拳破炮拳 , 炮拳破劈拳,若两人对练时,甲生之,乙克之,乙生之,甲克之,循环不息,所以应用也 。兹述其动作如后 。
第一节:开势(即三体势)
设甲乙二人,取适当之距离,均用三体势站稳 。
第二节:动作
1、甲以进步崩拳,一面压迫乙之左臂 , 一面攻击乙之腹部,乙即以左手托甲之右肘 , 同时左足随左手而起,复随右手而落,以崩拳还击之
2、甲复按乙之动作还之以崩拳 , 而乙则以左肘裹甲之左臂,急进右足,用右掌劈甲之左胸,(此金克木也)
3、甲急退左足,同时利用乙之推力 , 以左臂架起乙之右掌 , 且以右拳攻击乙之腹部 。(此火克金也)
4、乙以右手压迫甲之右拳 , 同时进左足,鑚出左拳,直击甲颏部(此水克火也) 。
5、甲以左拳横出,右足退一大步 , 左足随之,稍向后移 。(此土克水也)
6、乙复用进步崩拳 , 甲稍退以左掌压之,乙复用崩拳,而甲压乙之臂,动以劈拳破之,以下成循环式 , 学者玩索而自得之,后不复赘
第三章:进退连环拳
连环拳者,五行合一之势也,分演之为五行,合演之为连环,以其势皆循环连贯,故以连环名之,然此拳以五行为母,五拳未习熟,不必学连环也,且既熟五拳,亦非习连环无以明变化之妙,而收应用之功,至其分合,总不外起钻落翻 , 阴阳动静,习者深心揣摩,自能领悟矣 。
第一节:路线
第二节:开势
连环拳之开势,仍用三体势其要领同第一编第一章第五节 。
第三节:进步崩拳
由三体势,两手变拳,进左腿,右拳阳出,顺落齐心 , 左拳顺回,阳拳齐脐 , 同时右腿随进,胫对左踵,提肛,挺腰,垂肩,两腿稍绌(其要领与本编第一章第二节同)
第四节:退步崩拳
右腿斜退一步 , 脚横落,左腿大退一步,脚直落,后脚尖直前脚外胫骨,右腿退时,两臂静保原势,至左脚落时,右臂抱肋,猛撤齐脐,左臂力出齐心,两腿成剪形 , 故又名剪子步(其要领与崩拳收势同)
第五节:顺步崩拳
右腿进绌,右拳阳出,顺落齐心 , 左拳顺回 , 阳落齐脐 , 左脚稍跟 。
第六节:白鹤亮翅
右拳阳收齐脐,与左拳交叉,用力向下鑚至裆,成十字,即以原势上起至额,同时左腿斜退 , 两拳又各绕半圈 , 绕时两肘向里包裹,其力不散,至裆左掌右拳力打,同时右腿撤 , 与左腿并拢,腿皆稍绌 。
第七节:进步炮拳
右腿进绌,左拳出齐心 , 同时右拳翻上至额 , (其要领与炮拳同)
第八节:退步鑚拳
右掌横拦,左拳退至左胁,右腿大退,右掌下落,左拳由胸部鑚出,左腿退与右脚并提,此四动,必须手脚相合,动作同时,两腿稍绌,两拳阳置脐部,左横右顶,如后图 。
第九节:进步拨掌
左腿进,左掌外拨,右掌随左掌起落,但仍在脐部 , 其精神与劈拳同,右腿随进 , 两腿仍如前势 , 两眼视左掌 。
第十节:进步鑚拳
左腿稍进,仍绌左掌变拳 , 右拳鑚出齐眉,小指上翻,左拳回撤 , 阳置胁,右腿稍跟,亦有如横拳作法者 , 然无论鑚横 , 务以包裹严密为要,故又名包裹势.
第十一节:拗步劈拳
由前势垫步稍进复以右脚前进,而横落,同时左掌用力劈出,右掌覆挽,左腿稍跟,眼视前掌,俗称狸猫上树 。
第十二节:进步崩拳
两掌变拳 , 右脚顺进,左腿大进,右拳阳出,顺落齐心,左掌顺回阳置脐,右腿随进,胫对左踵,提肛,挺腰,垂腹,两腿稍绌 。
第十三节:回身势
【岳氏意拳五行精义】回身与本编第一章,第二节,崩拳回身势同一要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