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赏析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甜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王昌龄出塞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
2、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
3、诗人以雄劲的笔触 , 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 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
4、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
5、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
6、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
7、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
8、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
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 , 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
10、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
11、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
12、二句写万里远征征人未还 , 多少儿男战死沙?。腥ノ藁?留下多少悲剧 。
13、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
14、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
15、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
16、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
17、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
18、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
19、诗从写景入手 。
20、“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
21、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 , 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
22、面对这样的景象 , 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
23、“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
24、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
25、“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
26、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
27、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
2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有人说龙城是指打到龙城的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上写有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也有人说龙城是指转战千里,路过龙城的李陵,<汉书李广苏建传>写李陵引兵东南 , 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 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假如有龙城飞将那样的猛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
29、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
30、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
3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
32、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 , 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
33、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
34、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 , 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
35、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 , 耐人寻味 。
36、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
37、折叠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
38、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 ,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39、“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
40、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 , 秦汉时的关 。
41、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42、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43、“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44、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
4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46、”倘若龙城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 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不教”,不允许 , “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
47、“度阴山”,跨过阴山 。
48、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49、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
50、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 , 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
51、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
52、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 , 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
53、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
54、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
55、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
56、悲壮而不凄凉 , 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 , 本诗是第一首 。
57、《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
58、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 , 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 , 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
59、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
60、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
61、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
62、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
63、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
64、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 , 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
65、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
66、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 , 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67、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
68、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6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70、”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
71、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
72、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 , 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 , 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
73、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
74、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
75、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
76、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
77、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 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
78、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
7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 , 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
80、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
81、说的是此地汉关 , 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
82、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粝露嗌俦?。
83、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
84、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 吟之莫不叫绝 。
85、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
【王昌龄出塞赏析】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推荐阅读
- 名著摘抄 名著摘抄加赏析带书名
- 廖总干席上 黄机《沁园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 望金陵原文_翻译及赏析
- 人比黄花瘦全诗李清照醉花阴古诗赏析
- 采莲曲拼音版王昌龄 采莲曲王昌龄
- 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原文_翻译及赏析
- 如风往事歌词 如风往事歌词赏析
- 草的古诗解释 草的古诗赏析
- 李清照满庭芳解释 李清照满庭芳如何赏析
-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一剪梅简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