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摇号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北京摇号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北京摇号政策自2010年启动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 。2010年12月23日 , 北京市宣布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 , 并于2011年1月26日举行了首次机动车购车摇号 。当时 , 全市有18万多个人争夺17600个新增车辆指标 。
此后,政策不断调整,先后在2011年、2013年和2017年对实施细则进行了三次修订 , 但“一号难求”的状况始终未变 。2020年7月31日 , 政策进一步优化,面向“无车家庭”新增了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 。2021年,新能源小客车配置指标数量的60%优先向“无车家庭”配置 。
摇号初期,个人平均中签率仅为0.27%,家庭平均中签率为1.93% 。在摇号过程中,一些人多年未中签,选择租车牌但也面临风险,而“无车家庭”政策则让部分人受益 。
最初,新能源汽车并不被看好,但因燃油车摇号难度大,很多人转向新能源汽车排队 。北京选择摇号政策而非像伦敦那样征收拥堵费,是由于当时错过了硬件改造的最佳时期,道路规划和公共交通状况难以改变,且民众反对声较大 。
相比上海的车牌竞拍政策,北京摇号更注重公平与和谐,上海则更注重效率 。然而,竞拍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牌照费用高导致有人选择上外地牌照,难以监管交通违章 。
关于摇号政策,负面声音较多,如限制公民购买权、政策不透明等 。但政策实施以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逐年递减,新能源车占比提高 。
目前,关于摇号政策的调整传言不断,但尚未落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