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心西瓜和发霉玉米,正在这个冬天劝退更多生鲜电商用户( 二 )

显然,资金和成本压力是整个生鲜电商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曾经,它们可以凭借对未来美好承诺的PPT获得投资人的认可,但在资本寒冬下,资本已经不再相信“画饼”。

发霉玉米和开裂圣女果正在“劝退”用户

投资人不再慷慨,成本压力又高居不下,想要活下去就必须缩减成本。裁员、降息、关仓之外,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如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鲜产品的价格不再那么便宜,产品的质量也不再那么鲜活。

一位北京石景山区的董女士近日对懂懂笔记表示:“我现在真的挺失望的,以前不到30块钱你能在这些生鲜电商平台买到一大份品相不错的草莓,但现在稍微好一点儿的草莓没有40元都不要想,而且分量还没有以前多了。”

烂心西瓜和发霉玉米,正在这个冬天劝退更多生鲜电商用户

前不久,她在每日优鲜平台上购买了一份玉米,当她扒开玉米叶时发现用干瘪来形容手中的玉米都有些显得“溢美”,因为有的玉米心都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黑斑。另外,她在另一家知名生鲜电商平台购买的水果同样质量堪忧,其中一份圣女果有不少开裂的情况,而且整体摸上去都很蔫也不太新鲜。

烂心西瓜和发霉玉米,正在这个冬天劝退更多生鲜电商用户

消费者孙先生一直是盒马鲜生的忠实用户,他感觉以前买的蔬菜都比较新鲜,但最近几个月却发现质量越来越不理想。比如一款长期购买的西红柿,价格很高,以前质量也都非常好,但后来有两次送来的都是青绿色,根本没法吃。一个星期前购买的芹菜,都是干巴巴空心的。此外,近一个多月来买到不新鲜的黄瓜、菠菜时有发生。孙先生觉得盒马非常方便,已经离不开这个服务了。但是,如今时常会遇到不新鲜的菜品,真的让他很挠头:“贵一些可以,但一定要保持品质啊!”

烂心西瓜和发霉玉米,正在这个冬天劝退更多生鲜电商用户

当然,在高昂的成本压力下,消费者也不能一直用平台在高补贴时期的价格作为消费标准。但是,用户可以体谅平台的价格上涨,却不能忍受涨价的同时品质却如此下滑。

在回顾过去半年来生鲜电商行业的新闻时,可以发现不乏各大知名电商平台的负面信息:例如每日优鲜这样的行业独角兽,被曝光将死水产与活鲜混放、或在冷冻后作为冰鲜水产售卖;果蔬变色后才下架,本该一小时送达的蔬菜在仓库滞留超一周。

前不久还有媒体在“卧底”后曝光盒马鲜生存在以死鱼冒充成活鱼的现象:当用户要活鱼,则配送活鱼产品;而当用户下单注明需要“宰杀”时,工作人员用死鱼宰杀再进行配送。诸多事件曝光之后,用户对于这种生鲜配送的模式自然产生了更多顾虑。

虽然一些平台方一直在强调品质是它们工作保障的最优先级,但用户和市场的反馈不会骗人。说实话,无论是新的生鲜创业企业还是巨头孵化出的新业务,前期用补贴聚拢用户确实可以迅速培养出用户的使用习惯。这就像网约车、共享单车等项目一样,虽然这些企业还在亏损,但如今的消费者在出行方面确实已经彻底的改变了习惯。从这一点上来看,网约车、共享单车的前期烧钱是成功的,但是烧钱之后呢?

有人说,生鲜电商对于如今越来越懒的消费者而言正在变成刚需,人们都不愿意下楼买菜、买水果,都希望有人能为其代劳。但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刚需的完善必须是建立在商品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

试想一下,当我们频繁购买到发霉的玉米、蔫软的圣女果和枯干的绿叶菜时,是会继续下单还是走下楼去旁边的菜市场(超市)?

【结束语】

快捷和便宜虽然重要,但品质则是每一家生鲜电商平台的立命之本,无论任何原因都不应该在品质上打折扣。以往拼多多曾被很多网友调侃为“拼夕夕”,后来价格便宜的同时品质开始明显提升,网友又开始称它为“拼爹爹”。

两个名称的改变背后,是用户对平台态度的变化。对于如今的生鲜电商平台而言,道理也是如此。以前在烧钱时用“物美价廉”换来的“鲜活”印象,如果在当下被一次又一次的“陈腐”所替代,透支的就是品牌自己的生命力。没有了信任,咸鱼再想鲜活地翻身,恐怕真的就是天方夜谭了。

微信关注公众号“懂懂笔记”每天第一时间为您奉上最新最热的科技圈资讯~

多年财经媒体经历,业内资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众多,信息丰富,观点独到。

发布各大***平台,覆盖百万读者。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微信思维》、《微信力量》三本畅销书的作者。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