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个创业公司

每个人都是一个创业公司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IMS李檬

年底,在互联网公司优化结构、准备过冬的声浪中,很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步了。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现在有多少工作是能干一辈子的?

近期,包括京东、滴滴、ofo、科大讯飞甚至腾讯,都有不小幅度的人员调整,华为再次停止社招(同时“优化掉”部分35岁老员工),网易甚至因此陷入公关危机……

今年,包括微软、Google、Facebook等等美国公司也有20%-30%的人员变动,可能是印度公司、中国公司加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北美这边人员状态老化的,也会有所调整、优化。

要是你30几岁的技术水准、学习能力不如刚刚工作了三五年的工程师,哪家公司愿意给你的“资历”买单呢?

深层危机感

你可能觉得,是谁谁谁的能力增长不够,在时代的剧变中显得太过吃力!

有一位50几岁的创业者感叹:相比20年之前,每一个中国家庭的财富都是增长的,每一个人的知识积累也快速增加——更有钱了,知道的更多了,反而更没有安全感。

这个时代,你已很难将自己嵌入一个特别稳定的组织结构(比如公司、项目团队)中,像流水线工人那样,不用想太多,看任务干活。

你必须有持续的思考力、调整力,你所在的公司或者团队随时可能重组,应对新的机会和挑战。

……

纳西姆·塔勒布在《利益攸关》一书中讲过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独自面对市场的风险,去“躲”在一家公司里工作,用顺从、迎合来换取收入和安全感……这恰恰是这个人最大的经济危机。

你要学会主宰自己的事业方向,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公司正在退化,你工作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你自己的安排,而非公司给你安排。

你事业生涯的终点在40岁、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还是在90岁(看看张忠谋、褚时健),完全在于你的个人崛起路线图。

你的个人崛起路线图

如果你不想特别依赖一份工作,那么,你得实现个人的财务独立。

这不是要你立刻去创业。从未上过班、毕业直接创业成功的,几乎都有非同寻常的背景、资源。这不适合一般人的财务独立。

大概率来讲,在你实现个人的财务独立之前,你一定会进入一个商业组织,拓展你的视野、沉淀你的人脉、积累你的资源。

****CEO张一鸣将商业组织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个体户

如果你是个体户,今天开不开工没人管你,9点开工,还是中午、下午再开工也无所谓,个体户可以随便一点。

工作室

工作室只需要承担一个公司的某个环节,比如,设计工作室,可能只需要把PPT、平面图文做好,就算完成工作了。

普通公司

国内有很多3、5个人的公司,但人脉广、连接能力强,将自己的上下游厂商、合作伙伴、消费者构成了一个不小的商圈。

平台公司

你可能不敢想象,Google服务中国、日本、韩国这么庞大一个地区搜索业务的,很长时间只配置4个工程师。WhatsApp是英语国家一款顶级通讯应用,在WhatsApp达到10亿活跃用户的时候,他们只有57位工程师,全公司只有1位产品经理。

区区这么点人,服务过亿的用户群体,稍微哪里出一点问题,就有一堆人给你发消息,吐槽铺天盖地。

全球平台公司

全球平台公司需要面对各个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监管,这就是特别复杂的专业协作了。

你要学会,在一个商业组织中积累你个人崛起的资源、本钱。

我想讲两个事业发展的窍门:

项目经理是你最好的事业导师

为什么项目经理是一个好的起点呢?

你要做好一个项目,就要协调很多人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你要突破组织层级,将各个系统、各个圈层的相关人员聚到一起,形成合力,这就特别考验影响力和领导力。

项目经理是各方人脉、各方资源的一个关键支点,OK,学会了做支点的能力,对你的事业独立绝对帮助极大。

很多时候,一两个支点人物即可撑起整个公司。

你看看,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广告公司最明显了,他们居中串联各方人脉,将一些重大事情(比如公司上市、管理重构、品牌升级等)做成,而这些公司中的核心高管,恰恰是各种关系的交合点,自然也是关键价值点。

产品经理是你财务独立的敲门砖

最近10年最炙手可热的高薪职位,就是产品经理了。

不知你想过没有,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了规模庞大的工程师、程序员团队,以及战力可靠的销售部门。为什么还会有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公司可以“集群出击”,摆平各种商业规则、生意套路以及技术障碍;产品经理则要“靠个人的洞察、悟性”直指人心,触碰用户需求最微妙的点点滴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