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银行业金融科技战略:重概念轻落实,重当前轻长远 | 馨分享( 二 )
从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效率来看,我们的基础能力还很薄弱,远远无法和国际银行来做比较。摩根大通有近50000人从事科技相关工作,其中数千名为数据科学家或在科学领域拥有高级学位,超过31000人从事开发工作。
三是重搭建轻管理。
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银行业传统业务模式差异较大,适应的流程和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一方面是过程中的管理。当前各家银行内部管理仍然按照层级管理,开发流程也仍然存在业务与开发割裂的问题。开发效率远远落后于IT公司。另一方面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一些系统开发完成后,人员往往存在流动,功能优化和维护工作严重滞后。
目前,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国内主要银行已经开始实施“科技敏捷”,开发模式将逐步迈向敏捷模式,简化决策流程,管理模式也在优化。摩根大通实行的“战争室”(War rooms),战争室跨越业务线、地理位置、职能和层级,战争室采取集中决策形式,所有参与决策的人会在一起集中商讨,快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四是重当前轻长远。
按照战略地图理论,金融科技应用属于学习和成长层面的信息资本,是实现财务、客户等上层目标的基础支撑。但我们的金融科技战略推出后往往希望快速获得经济效益。
索罗悖论提到,科技进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会直接体现在经济层面。当前,一些机构希望能够通过出售系统的方式来获得收益,这可能有悖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内涵。
技术应用最根本的影响在社会效用上。金融机构需要在社会效用层面上来考虑客户行为变化趋势和流程优化路径,从而调整业务模式。尤其是银行采取对外股权投资的方式推动金融科技应用时,更应当注重技术带来的长远回报。
五是重销售轻运营。
销售是“客户”思维,而“运营”则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关注用户体验,“客户”思维难以适应通过向客户提供近乎免费的服务获取海量客户生活、消费习惯信息、交易数据,不断培养客群高频率使用该服务端口习惯的互联网经营模式,也会使得产品用户友好度不足。
同时,增量运营与存量运营混为一谈。银行在存量包袱的影响下,把获客与活客变成了对立的概念。在场景的实际落地运营中,忽略了场景中获客和活客来源不同,限制了场景的全量服务能力,互联网的效用无法发挥,结果是获客和活客目标均难以实现。
3
金融科技战略中的风险
一是投入成本引发的财务风险。
科技的研发投入耗费资金较大,产出周期也较长。若银行经营出现波动,容易加重财务负担。以德意志银行为例,今年已经明确表态要削减金融科技的投入。德意志银行连续多年经营业绩表现不佳。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削减科技投入也是无奈之举。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还有一些渠道成本的因素。我国银行拥有大量的网点机构,占用的经营成本较高。金融科技作用不断发挥后,网点的效用已经大幅下降,而维持这些网点运转需要较大的费用支出。当前阶段,虽然银行在主动收缩物理网点,但需要缓步进行。物理渠道可能会成为银行金融科技投入中的额外成本。
二是技术本身带来的风险。
第一是技术本身不够成熟而形成的风险。以人脸识别为例,虽然各个机构公布的准确率已经达到97%以上,但近期华为的对抗性实验结果颠覆了该技术的根基。而在当前的金融科技各项技术中,人脸识别还被一致认为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对金融行业而言,一旦类似的技术漏洞被利用,就可能会出现重大风险。
第二是技术应用中形成的操作风险。技术应用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没有人为控制,会形成一些操作风险。如信用评分模型更新不及时,导致客户信用卡额度被过度调整。同时,技术应用后可能会让现有的管理作出调整,过往的操作风险控制经验不再适用,新形成的操作风险存在被忽略的可能。
三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法律冲突。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客户关系、流程节点、管理关系,而这种改变可能和法律相冲突。
例如在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就需要解决大量的合规性的问题,包括账本中同步并向参与者公布的记录,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是否可以作为确定基本义务和履行义务的依据,再如在供应链金融实际操作中,银行非常关注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应,都会要求一级供应商或核心企业签回“债权转让同意书”,如果无法签回,会造成银行不愿授信。
因此,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需要严格遵守供应链金融现行的法律规则开展研究应用。其他还有如与数字代币和数字资产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并未明确界定,需通过详细分析确定法律适用问题。
四是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未来,银行必将汇集大量信息,信息安全将成为重中之重。但银行常见的安全防御手段主要针对传统业务和技术架构进行设计和部署,当业务和架构发生变化后,原有安全防御手段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新环境下安全保障的需求。
在系统安全方面,云计算由于其高可靠性、动态可扩展性、超强计算和存储、虚拟化技术和低成本等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相应的防护技术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升级。
在数据安全方面,大数据场景中内容不断衍化,数据边界日益模糊,访问主体和客体关系异常复杂,硬件和软件性能要求更高。伴随着信息安全相关的问题就是个人隐私保护。尤其在共享、合作、赋能等金融科技理念的推动下,个人信息不断被收集,但机构对于个人隐私和权利的保护没有跟上,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未来,信息安全将会从技术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
推荐阅读
- 《我的小尾巴2》热播,邓泽鸣兄妹热度大,一段对话值得家长反思
- 《当男人踏进民政局后》女性恐婚,男人该反思了!网友:很真实
- 金融专业毕业后,为什么我选择给蔡明葛优写段子?
- “吐槽”之后呢?这档节目制造反思,然后成了现象级
- 《哥哥2》提上日程,反思第一季的高光和槽点,节目组会怎样改变
- 金融公司老板被查,牵出“王牌女郎”费费,更多女主播牵涉其中
- 金融公司老板被查牵出“王牌女郎”费费,还有更多女主播牵涉其中
- 金融老板包养七名女主持人?警方、浙江卫视回应
- 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官宣定档,聚焦金融反腐、国企改革两大敏感话题
- 孟非|非诚勿扰:女神补刀伤及小伙自尊心,孟非的一席话令人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