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文署13人包括不沾边人员,学术挂名乱象怎么治
当前 , 论文挂名已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 。 有些属于买卖型挂名 , 支付费用就帮着署名;有些属于沾光型挂名 , 作者希望借名人效应或权威效应让论文尽快刊发 , 主动挂上知名专家或行政领导;还有一些属于转嫁型挂名 , 知道某篇论文存在不合学术规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为 , 挂上他人名字以规避风险……比较极端的案例是 , 某高校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 , 其中甚至有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 。
论文、专著等学术成果署名和作者排序 , 体现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中的参与程度 。 给没有学术贡献的人挂名 , 本质上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 。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 , “不当署名”已经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的范畴 。
学术挂名乱象危害深远 。 花钱挂名者 , 不将心思放在教学与科研上 , 一心想走捷径 , 有违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某些出版机构和作者为逐利而帮他人挂名 , 同样违背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 。 双方看似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 实则亵渎学术尊严 , 破坏了人才公平竞争机制 。
深究可知 , 学术挂名乱象背后有深层次根源 。 业内人士透露 , 挂名大多与评职称、申报各种“帽子”有关 , 而论文、专著、主编教材等则是评审过关的“硬通货” 。 凭学术成果晋升职称本无可厚非 , 但在实际操作中 , 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成果数量必须达到一定指标 , 而忽视了学术含金量、内容原创度 。 正是这种“重量轻质”的学术成果认定方式 , 为挂名论文、“攒书”凑数的不正之风打开了方便之门 。
挂名乱象存在已久 。 用虚假的著作成果参与职称评审等工作 , 不仅涉嫌学术欺诈 , 也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 相关部门应该从维护国家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的高度出发 , 斩断学术挂名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 净化学术风气、维护竞争公平 。
2018年11月 ,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 , 决定在高校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工作 。 唯有深入“破五唯” , 改变当前单一僵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学术评价导向 , 代替以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评审体系 , 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术挂名乱象的土壤 。
不过 , 在治理挂名乱象时也要看到 , 学术含金量、内容原创度等软指标比较难认定 , 尤其人文社科领域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 , 亟待有关各方设计出更合理的评价体系 , 改变“以数量论英雄”的现状 。 如此 , 既“破”又“立” , 才能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 。
推荐阅读
- SVT将13人“完整体”出席金唱片奖,预计将带来前所未见表演
- 汪苏泷|《桃花坞》13人玩游戏,李雪琴洗碗2小时,只有辣目洋子1人陪伴
- 回锅肉|谭轩辕十一进八被淘汰,并非剧本安排,而是因为他发的一篇文章
- 盛典|央视跨年盛典明星阵容官宣,庞大的13人主持天团,董卿回归是亮点
- 张艺兴|韩庚刘宪华再合体跳舞,曾一起出道仍有默契,期待13人合体吗
- 辣目洋子|《桃花坞》13人玩游戏,李雪琴洗碗2小时,只有辣目洋子1人陪伴
- 红砖|轻钢建房靠不靠谱?跟红砖建房有啥不一样?一篇文章给你说明白
- 成都商报|一篇被删的文章,让茅台市值增长近900亿?
- 中山一院|激光祛痘坑、激光祛斑、光子嫩肤注意事项,看这一篇就够了!
- 果壳|没想到,救我一命的竟然是北京程序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