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公筷公勺,不是瞎讲究
文|张永群
近日 , 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 , 指出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 , 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 , 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 , 并从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规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
本文图片
不只是泰州 , 近期不少省市都发布了使用公勺公筷的倡议 。 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争做文明健康好市民倡议书》 , 建议市民尽量分餐进食 , 使用公勺公筷 。 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 , 上海首批100家餐厅对外承诺 , 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 。中国人普遍习惯合餐制 ,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 , 传杯弄盏、觥筹交错 , 气氛温馨热闹 , 在吃饭的同时也交流着感情 。 但是可以想见 , 你一勺子我一筷子 , 大家与嘴巴接触的餐具进了同一盘菜 , 其实也为幽门螺旋杆菌、肝炎病毒等细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 。
【「生活」公筷公勺,不是瞎讲究】
本文图片
南京一次家庭聚餐导致9人陆续感染 , 南昌周某一行人多次组织好友聚餐导致52人接受医学隔离、先后9人确诊 , 在这场疫情中 , 因为聚餐引发的感染屡见不鲜 , 这也让人们在减少聚集的同时 , 反思饭桌上的安全 。疫情之下 ,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 打喷嚏时遮挡口鼻、排队时保持距离等不少细节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 人们对生命健康高度重视 , 健康意识被唤醒 , 在此契机下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无疑会事半功倍 。不过 , 推广使用公勺公筷 , 只有规范标准和餐厅的承诺还不够 , 还需要每个人切实地参与 。 在@江苏新闻发起的一项21万人参与的投票调查中 , 针对“你外出聚餐有用公筷公勺的习惯吗”这一问题 , 有5.7万人选择“会用 , 已成习惯” , 有6.4万人选择“没有 , 嫌麻烦” 。 有网友留言说 , “有时候提出用公筷 , 对方总一副我们不讲义气的样子拒绝 , 也不好意思再提” , “我想用但怕他们觉得我做作 , 也就忍了” 。
本文图片
可见 , 推广公筷公勺的阻碍很大程度上还出在人们的心理上 。 中国人的餐桌上承载着太多的情感 , 长辈关爱小辈往往体现在把盘子里的肉一块块地往小辈面前夹 , 或者夹起来直接送进孩子的嘴里 。 东北方言里也有“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说法 , 形容关系很亲近 。 使用公筷公勺 , 仿佛是在故意拉远和对方的距离 , 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扭转 , 推广公勺公筷就会难上加难 。餐桌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 , 餐桌文明也体现着社会文明 。 随着餐饮行业的复工 , 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 它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安全 , 也是疫情之下的个体责任 。
本文图片
使用公筷公勺是对他人健康的尊重和保护 , 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实在的关爱 。 在外出就餐吃不完时 , 菜品只接触过公筷公勺 , 打起包来也会更让人放心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公筷公勺的推广和使用也可能会引发饮食文化的变革 , 培育与社会进步相匹配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 。公筷公勺的推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 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 希望更多的餐桌上可以多一双公筷 , 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
推荐阅读
- 《恰好遇见你》开播,爱情与面包之间的选择,是人性,也是生活!
- 跑男的潜规则,向往的生活的潜规则,都不如极限挑战的“潜规则”
- 宋旻浩出演我独自生活
- 为安抚黄磊,《向往的生活》请来两位老嘉宾,网友:早该这样!
- 《向往的生活6》录制地点疑似已选好,蘑菇屋将设在某美丽渔村
- 《你好生活》正式收官,观众难说再见,康辉镜头被剪,热议不断!
- 坚持过好自己的生活,李子柒身边人这样说她
- 何炅已经47岁了,感情生活却仍是个谜,她与王菁之间是什么关系?
- 生活的底色和向往,都在“哈哈哈哈哈”里了
- 同期开播,《跑男》播放量却连《向往的生活》一半的都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