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山】查氏与敬亭山,

_原题为 查氏与敬亭山
查从俭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57期
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北 , 属黄山支脉 , 东西绵亘百余里 , 大小山峰60座 , 主峰名一峰 , 海拔317米 。 《元和郡县志》云:“在宣城县北十里 。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 《江南通志?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 府志云:古名昭亭 , 东临宛、句二水 , 南俯城闉 , 烟市风帆 , 极目如画” 。 南朝时 , 山水诗的开山祖谢朓兴游此山 , “兹山亘百里 , 合杳与云齐……”李白、白居易、梅尧臣等慕名而来 , 借景吟咏 , 山名大振 , 正如刘禹锡所写:“宣城谢眺一首诗 , 遂使声名齐五岳 。 ”
敬亭山又名查山、昭亭山 。 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 , 改称敬亭山 。 何以称查山 , 就鲜为人知了 。 为此 , 笔者查看了众多古籍 , 将几点探讨意见简述之 , 以抛砖引玉 , 敬请方家学者雅正 。
【查山】查氏与敬亭山,
文章图片

在说查山前有必要说说宣城的历史沿革 。 秦置鄣郡 ,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 , 治宛陵(今宣州区) 。 顺帝永和四年(139年)曾分设宣城郡 , 桓帝时(147年一167年)撤 。 西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 。 《寰宇记》:汉宣城县故城 , “地名青弋” 。 青弋 , 即青弋江滨弋江镇 , 在今南陵、宣城二县之界 。 清乾隆版《江南通志》:“宣城故城在南陵县东四十里 , 青弋江上 。 ”直到隋开皇九年废郡(589年)才改宛陵为宣城 。 唐初置宣州 , 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 , 以后复称宣州 。 南宋乾道二年(1166)升为宁国府 , 明、清袭之 。 故宣城即为古丹阳 , 弋江方为宣城 。 丹阳、宛陵这些名称作为宣城的雅号却被人们长时间使用 。
查氏出于姬姓 , 乃周公长子伯禽之苗裔 。 春秋时 , 有叫姬延的被周惠王封为子爵 , 食采于柤邑 , (“查”通“柤” 。 《春秋》记载:鲁襄公十年春 , 襄公与晋、宋、卫、曹、莒等中原各国的国君在柤与吴国国君寿梦举行多边会晤 , 史称“会吴于柤” 。 查即此地 , 隶属济阳 。 )因以地为氏 , 查延为查氏始祖 。 查氏作为济阳世家生活在北方 , 直到晋怀帝时 , 二十九世祖查柏因石勒之乱迁丹阳 , 再迁九江 , 而初下江南 。 三十世义公又迁到兖州济宁 , 直到三十六世彦昭公由济宁迁高邮 , 再下江南 。 三十七义祖公迁歙州簧墩 , 三十八世社公迁丹阳 。 此三世是一世一迁 , 没有定居 。 此后 , 就较稳定地在宣城安家了 。 为了更好地表达查氏在宣城迁居情况 , 兹用图表示如下:
【查山】查氏与敬亭山,
文章图片

查氏为何定居于宣城呢?首先是仕宦而居 , 社公次子查伟 , 生于陈宣帝时 , 初任天台宰 , 隋大臣荐任宣城刺史 , 于是社公随子将家安居于敬亭山下(丹阳郡与宣城郡之间 , 隶属丹阳)故称“迁居丹阳” , 社公长子查仪后裔再迁宣城时 , 已没有丹阳郡 , 故称“迁宣城”;其次是宣城的经济、政治地位 。 《隋书?地理志》记载:“宣城 , 川泽沃衍 , 有海陆之珍 , 珍异所聚 , 故商贾并凑 。 ”唐代的宣州(宣城郡)是上州大郡 , 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 , 开元以后先后为江南西道按察使和宣歙观察使的治所(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 元稹也说“宣城重地 , 缴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三是敬亭山秀美的人居环境 。
【查山】查氏与敬亭山,
文章图片

查氏在宣城有较长时间的定居 , 直至唐末黄巢起义 , 四十四世瑛公避战乱迁居歙之簧墩(也有谱载乃其子迁歙之簧墩 , 从时间上分析更有可能) , 瑛公子查师诣为唐游击将军 , 孙查昌为唐吉王府长史 , 因兵乱再迁休宁 , 曾孙查文徽 , 南唐元宗时 , 以平闽功拜建州留 , 进工部尚书 。 其后裔播迁南康、星子、婺源、海宁等地 , 号为仙源、休宁、都昌诸派 。 而天下查氏也基本出于龙山、震山演变发展而来 。 所以宋景佑二年(1035年) , 承之公在所著谱序中第一句就是:“查氏其先 , 宣城人 。 代居江左 , 或农或士 , 占籍数州 。 宣歙之间 , 其派蕃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