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苏轼:你们怕是对“潇洒”的误解,

_原题为 苏轼:你们怕是对“潇洒”的误解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未见” , ID:weseer
作者:魏渐
1
提到“潇洒” , 你首先想到谁?
想都不用想 , 肯定有人会说:当然是李白啊!
可是 , 你仔细琢磨琢磨:李白真有能算“潇洒”吗?
在我看来 , 这是天大的误解 。
正相反 , 纵观中国百代风流 , 我认为最不潇洒者当首推李白 。
首先 , 青年李白就不潇洒 。
那时的他 , 虽然才高八斗 , 却无人赏识 。 因而 , 为了将自己“推销”出去 , 他决定展开“自我炒作”——效仿古代隐士四处隐居 。
他心里打的小算盘 , 其实是出名——才名传出去了 , 皇帝老儿自然会邀请他出山 。
你知道他的模仿对象是谁吗?
是他的偶像——东晋大名士谢安 。
但人家当年谢安隐居东山 , 是压根就不想做官 , 无奈晋朝日益衰落、谢家权势倾颓 , 才不得已走上仕途 。
就谢安本人而言 , 那也是不折不扣栋梁之才——出山之后 , 多次力挽狂澜 , 匡扶晋室于危难之中 。
可李白倒好 , 他明明自己想做官都快想疯了 , 还假惺惺跑去隐居 。 初衷就不够坦荡 。
青年时期的李白更不潇洒 。 一接到朝廷的任命 , 他就马上得意忘形了:“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活脱脱的年少轻狂啊!非但不够潇洒 , 而且显得有些虚伪 。
而真的当了官 , 却没受到重用 , 所以 , 李白在仕途上毫无建树 。 究其根本原因 , 无非是有文才而无治才 。 写诗作文李白是一等一的好手 , 但治国安邦毕竟不是纸上功夫啊!
最好的例证就是“高力士脱靴” , 仅此一件事 , 就能看出李白这个人毫无“官商”可言 。 也难怪 , 皇帝老儿最终赏赐千金将他“打发”走了——这叫“敬而远之” 。
被逐出朝廷之后 , 李白开启了放浪形骸的后半生 。
于是 , 中年时期的李白 , 醉生梦死、挥金如土成了常态:“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讲真 , 这真的是“潇洒”吗?
分明是自暴自弃 。 自从离开朝廷以后 , 解是解放了 , 但仕途却也彻底葬送了 。 你说 , 除了认命 , 还能怎样?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如其所愿 , 晚年的李白还真“弄扁舟”去了 , 悲剧的是 , 最终醉酒淹死在采石矶的江里 。
一代诗仙就此落幕 。
所以 , 纵观李白一生的轨迹 , 还真难说得上是潇洒——他一身的气吞山河 , 恰恰源自内心深深的绝望啊!
这不叫潇洒 , 准确说 , 这是破罐破摔 。
那么 , 他的偶像谢安潇洒吗?
毋庸置疑 , 谢安比李白潇洒多了 。 只可惜 , 谢安的结局也不圆满 。 因为 , 淝水之战后 , 皇帝老儿就过河拆桥把他打发走了 。 一代名相落了个郁郁而终 。
我想 , 如果不出山的话 , 谢安是很潇洒的 。
只是 , 历史不容改变 , 人生亦不可重来 。
皇帝:苏轼:你们怕是对“潇洒”的误解,
文章图片

2
李白不潇洒 , 谢安有遗憾 , 那陶渊明又如何呢?
在我看来 , 陶渊明也不潇洒 。
他的情况和李白很相似 , 不过 , 陶比李又坦然得多 。
为什么说陶渊明不潇洒呢?
这还得从他的经历讲起 。
陶渊明年轻时 , 本想寄情山水的 。 初心很纯粹 。 只是 , 优哉游哉几年后 , 亲人相继离世 , 生活陷入穷困 , 随后 , 才不得不出山打秋风 。
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
其间 , 他断断续续做过几次小官 , 但每一段都是打酱油 , 并没有太大作为 。 但可以肯定 , 这个时期陶渊明 , 至少生活方面不用太操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