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 二 )


如果我的猜测正确 , 那么张艺兴在舞台设计这一方面的经验也是不逊色于他舞台演出能力的优秀 。
但此处我不想让人误解 , 觉得我认为张艺兴的演出视觉大于歌曲 , 因为从编曲而言 , 这首歌的趣味性和值得玩赏的程度同样值得惊艳 。
【『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更奇特的是 , 和国内大多数的旋律主导不同 , 张艺兴的旋律只是整首歌的组成部分 , 甚至是为编曲服务的 ,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歌会有耐听感 。
『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
文章插图

只是和张艺兴的其他能力比起来 , 他目前的弱势可能还是vocal 。 因为这样的舞台总让人忍不住想 , 如果他的vocal能力也可以强大到可怕 , 那我们能够欣赏到的又会怎样惊喜呢?
02 小众圈的迷思:鄙视链的死循环
到了这里 , 其实其他选手没能让我有惊艳感的原因也出来了 。
首先是心理预期 , 因为了解 , 所以对几位歌手各自的风格都有预判 , 内心也会拿他们最漂亮的作品自动作为期待值底线 , 所以当他们没能做到自我突破时 , 落差也随之而来 。
GAI的这首是低配版《沧海一声笑》、陈粒则是低配《易燃易爆炸》 , 霍尊这首和当年的《卷珠帘》不一样 , 却能感受到与日本影视配乐类似的氛围 , 郑钧的即视感则是几年前的coldplay , 不过的确也是这场后面几个人作品的编曲里我最喜欢的 。
但无论如何 , 预期是没有被突破的 。
『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
文章插图

不过或许期待这种突破感也不现实 , 毕竟按照既定框架行动是人之常情 , 哪怕创作也一样 , 所谓“风格”就是这么形成的 。
但怪象是 , 风格内开始有鄙视链的出现 。 而流量明星则在鄙视链的最底端 。
逻辑很简单 , 大部分流量的实力还没达到乐坛及格线 , 靠着资本力量强行挤入市场 , 搞劣币驱逐的把戏 , 也会有大把人愿意买单 。
但渐渐的 , 不同圈层不约而同将涉及主流音乐架构的模式视作鄙视链底层 。
大众鄙视流量 , 结果在尝试新曲风的反而是这些流量们——但恕我直言 , 大多数流量的所谓“新曲风”的确是国际上一些制作人的“弃子” 。
这也是第一部分我想单独聊张艺兴而非所有流量的原因——结果反而很多小众的路会越来越窄 。
『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
文章插图

关于这点我印象最深还是去年《乐队的夏天》其中一场 , 海龟先生那首复调的《咿呀呀》 , 和旅行团的《周末玩具》 。
这两首得票低是因为不够“小众” , 的确很没说服力 , 因为这两首歌作为作品都足够成熟且有风格 , 一首细腻一首荒诞 , 作为普通观众而言听感新奇又舒适 , 而且和以往作品相比也有惊喜感 。
但这样的作品 , 最后“死”在了鄙视链上 。
流行音乐本身的资本逻辑让收编小众成为一种必然 , 因为所有小众都渴求“懂自己的人” , 而这种人一旦变多 , 就会成为资本眼中的矿藏来进行挖掘 , 动用各种力量整合“小众”便是最自然选择 。
在这种境况下 , 鄙视链除了让圈子变窄 , 大概不会有更多好处 。
03 华语乐坛的困境:当“实力”被营销
这事说来还是流量的原罪 。
『张艺兴,音乐人』想要毁掉华语歌坛,“营销”就够了!
文章插图

如果没有最初的“规则破坏者” , 大家大概也不会对“弄虚作假”如此反感和痛恨 , 张艺兴不用被“流量”之名拖累 , 很多音乐人也不用抱着“实力”这事用不撒手——因为音乐人有“实力” , 就像演员有“演技”一样是本就应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