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励精图治谋发展——吕氏湖北下江南纪略,背井离乡求生存

_原题为 背井离乡求生存 , 励精图治谋发展——吕氏湖北下江南纪略
吕长河
【社会:励精图治谋发展——吕氏湖北下江南纪略,背井离乡求生存】《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440期
湖北省德安府应山县西乡吕家冲 , 由江西召迁而至的吕门正全、正兴、正霓、正经四公 , 安居在宋家会、井子会等广大地区 , 带领后辈们历经融合、开垦、建设 , 使吕裔艰难地生存下来 , 并逐渐人丁兴旺 。 但是土地贫瘠 , 社会动荡 , 灾害连绵 , 众多后裔仍然挣扎在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贫困窘境之中 。 清末时 , 吕家冲部分后裔再次背井离乡 , 踏上了“一担箩筐下江南”的艰难旅途 。
社会:励精图治谋发展——吕氏湖北下江南纪略,背井离乡求生存
文章图片

含泪凄婉送别 , 长江顺流而下 , 到安庆、转青阳、宿南陵、过宣城 , 一路风餐露宿 , 终于在同治五年(1867)阳春三月 , 来到了宁国县杜迁镇(今港口镇)流村古渡口 。
满目群山涌黛、竹海绿波、山花烂漫、逸翠流丹 , 倒是给移民们带来了一线生机和希冀 。 渡口边个个泥灰满面 , 疲惫不堪 。 前面传来一身吆喝“到渡口了 , 歇哈(下)子啰” , 是等待、是呼应、似传口令 , 从前往后 , 人们有气无力地重复着同一句话“歇哈子啰”“歇哈子啰”……于是挑稻箩的壮汉 , 从磨得酸痛红肿的肩头放下扁担 , 连忙抱出坐在箩筐里哭闹的小伢子;腰系蓝围兜的中年妇女 , 马上风风火火地赶过来 , 她先是从臂弯竹篮里麻利地拿出一块玉米粑粑递给小伢子 , 又一把扯下蓝白相间的土布头巾 , 替孩子擦去脸上的泪水 , 还不停地哄着……这群二门正兴公的后裔们 , 一边补充着食物 , 恢复着体力 , 一边搜寻和议论着将要安顿的新家园……带着新奇、带着企盼、带着雄心壮志 , 一行人增添了信心 , 挑起箩筐继续翻山越岭 , 一路找寻 , 最后落脚于现在太平村的大屠村(有太平村吕明泰碑记为证) 。
社会:励精图治谋发展——吕氏湖北下江南纪略,背井离乡求生存
文章图片

空荡荡满地尘埃的无主房 , 用手轻轻一摸即碎为粉末的蚊帐和蜘蛛网 , 被一一打扫干净了 , 床上卧着的白骨也被清理出去埋藏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处境相当艰难 。 当时的宁国白天可以看见野猪在路边滚泥戏耍 , 满地的头颅骨让小孩当球踢;晚上无鸡犬之声 , 到处可闻虎啸狼嚎 。 入夜 , 开荒劳累了一天的老老小小 , 只好挤在一起睡觉 , 这不仅仅是害怕虎狼出没 , 也是为了提防那些灾后归来的宁国本地人——他们经常在晚上三五成群来抢湖北人的小孩和妇女 , 湖北人只好联合起来同他们抗争 , 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年 。
后来大量的荒田被开垦出来 , 湖北人水土不服的难关也挺过来了 , 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 元气也逐渐恢复了 。 当地人和湖北人终于能够不分彼此生活在一起 , 和睦相处 , 互通婚姻 , 共建美好家园 , 共享“手捧苞芦稞 , 脚踏栗炭火 , 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理想生活境界 。
就这样 , 江南成了客籍民众的“第二故乡” 。 秋收之后 , 这些客民回原籍探亲的 , 向亲友叙述江南地多、柴多、人少诸多好处 , 吸引了更多乡邻、亲友的跟随 。 客民们接踵而至 , 他们垦荒置地 , 纳税完粮 , 安居乐业 , 繁衍生息 , 渐渐成为宁国发展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 1875年 , 宁国等地先后以客民“均已量产、完粮、无殊土著”为由 , 奏请清政府准予客民在当地入籍 , 参加科举考试 , 移民取得了与当地人同等的权利 , 这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随着客家人的适应与稳定、安居与发展 , 加之亲友的相互带动 , 到民国时期 , 吕氏相继从故乡迁于皖南(主流在宁国) 。 同治八年(1870)九月十六 , 吕大告兄弟三人由应山县南乡宋家会罗皮存四社吕家冲 , 来宁国落户三十五都西北乡土桥程村(有其后裔吕明修留存传世文稿为证);光绪三年(1877)吕姓一部迁至现宣州区水东镇七岭村小梅村(有葬于该地的吕正海碑文为证) 。 那里依山傍水 , 鱼米之乡 , 但受异姓排挤 , 继而又分散迁居于汪溪西梅山、河沥溪嵩合村;一部落户宁墩、石口等地;最迟一批为民国年间 , 他们来后水土不服返乡 , 尔后再次迁居宁国 , 现后裔定居河沥八里村 。 此外还有少量散居于胡乐、东岸等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