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微创手术“力挽狂澜”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 。 其中 , 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 , 约为780万人 。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因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情反复发作 , 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 。
自从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问世以来 ,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 , 但仍然有约30%的患者被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 这种顽固性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折磨 。 由于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不断恶化使患者出现人格改变 。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下降 , 临床上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残疾状态 , 甚至丧失社会功能 , 需长期住院或反复入院治疗 。
精神分裂症难治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 如: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化学因素、性格因素等 。 此外 , 家属监管失利 , 使得自知力差的病人不能规律服药治疗 。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 , 服药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部分患者服药时断时续、病情不断反复;少部分人因缺乏自知力 , 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服药;严重者 , 需要强制住院 , 被迫服药;大量常年服药的患者 , 陆续出现了肥胖、肝肾负担等问题 , 也有人出现了锥体外系反应 , 例如震颤、呆板、斜颈、眨眼、反复徘徊等症状;进入衰退期患者 , 服药效果降低 , 症状变得复杂且难以控制 。 患者的精神病史越长 , 服药效果越差且药物副作用越大 , 但停药病情又复发 , 这种药物治疗的两难窘境 , 让监护人或家属不知所措 , 亟待寻找新的外科治疗策略 。
临床大量实践证实 , 外科手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 , 也是临床治愈手段之一 。 手术在控制患者症状的同时 , 还能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和敏感性 , 即术前不愿意服药的患者 , 术后恢复了自知力 , 主动服药治疗 , 且服药剂量减少 , 逐渐恢复学习、生活 , 部分恢复工作和社交等功能 , 重新回归社会 。
精神分裂症的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 , 是起源于上世纪的一种脑立体定向微创技术 , 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 , 具有侵袭性小、创伤小 , 患者术后副作用少、恢复快的优势 。 其原理是 , 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大脑情感环路神经核团的异常密切相关 , 不同的神经核团与其临床症状有对应的关系 。 根据其症状 , 借助头部MRI、DTI、CT等 , 在计算机手术定位计划系统上锁定对应的神经核团手术靶点 , 获取三维坐标 , 计算最佳手术路径 , 避开重要神经血管 , 运用射频系统对靶点做神经调控 , 使其恢复正常神经分泌达到治疗目的 。 同时 , 精神分裂症的微创定位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 , 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 ,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微创手术“力挽狂澜”
本文插图

案例:
患者小宋 , 男性 , 27岁 。 自14岁起 , 无明显诱因出现睡眠差 , 自言自语 , 幻觉 , 无故打家人等症状 , 在当地专科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 服用利培酮、阿立哌唑、氯氮平等药物治疗 , 经系统治疗后略有好转 , 此后一直服用药物治疗 。 3年前 , 患者病情再次出现反复 , 经常无故发脾气 , 打骂家人 , 伤害邻居 , 且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 吃饭靠喂 , 如厕后也要家属处理 。 家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 经病友介绍 , 来到我院功能神经科住院治疗 ,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 , 患者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微创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

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微创手术“力挽狂澜”
本文插图
【心理健康|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微创手术“力挽狂澜”】

术后 , 患者不再敌视父母 , 也懂得了感恩父母 。 当医生问病人:“谁陪你来医院?” , 患者回答:“我的爸爸妈妈 。 ” 。 医生问:“他们对你怎么样?” , 患者回答:“他们对我非常好 , 等我病好了 , 我要报答他们 。 ” 。 听罢 , 父母热泪盈眶 , 遗失多年的亲情回归了 。 此外 , 患者的敏感多疑、暴力、冲动等异常思维和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 思维清晰 , 能主动与病房的病友交谈 , 积极关心帮助他人 。 经过一周左右的术后康复 , 患者出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