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机构:A股短期谨慎中长期向好( 二 )


社保基金的这一举动 , 引发业界关注 。 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对《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此次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减持行为 , 一方面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国内证券市场结构重塑的开始 。 低买高卖 , 这本身就是投资真谛 , 更何况持有时间长达数年 。
庞溟认为 , 这是机构投资者出于个股估值水平、资产配置和投资业务需要、自身仓位和风格调整等因素进行的有限度的、适当的、符合商业逻辑的减持 , 恰恰说明了市场化、常态化的取向 , 而非盲目地托市救市 。
2011年6月份 , 中国人保引入社保基金会作为战略投资者 , 社保基金会认购公司38.91亿股股份 。 此后 , 社保基金会通过接受国有资本划转、二级市场交易等方式 , 累计增加持股34.25亿股股份 。
“以社保基金拟减持的部分中国人保股份为例 , 9年时间浮盈已超过50亿元 , 减持所获得的资金 , 可以在市场中寻找其他投资机会和被低估的标的 , 对稳定市场和支持行情有正面和积极作用 。 ”庞溟说 。
除了社保基金 , “大基金”也有所动作:多家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 , 大基金计划减持持有的公司股份 。
庞溟认为 , 大基金减持说明的是前期持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骨干企业已做大做强 , 后续可以更好地自行造血、独立发展 , 大基金可以转而帮扶产业链中其他尚有短板的企业 。
左剑明认为 , 在当前投资者一路追捧背景下进行适当减持 , 预计并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巨大压力 , 甚至还有可能稳定市场预期 , 让热度不要超出合理范畴 , 但这也的确会对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
他进一步解释称 , 站在大基金角度而言 , 几年前通过协议转让又或者定向增发获得的股权 , 通过几年精心培育 , 无论是帮着拿订单助力业务快速拓展 , 还是给予人力和资金支持 , 最终表现为短短几年时间企业犹如脱胎换骨 , 收入和利润均大幅度增长 , 这类模式在证券市场中并不陌生 , 俗称投资加投行一二级市场联动 , 只不过这一次国资扮演中枢纽带 。
“这一商业模式好处在于 ,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孵化出业绩高成长标的 。 ”左剑明说 , 作为财务投资人角色的“二股东” , 会帮助企业敲开原先难以迈过的甲方门槛 , 从而迅速将产品打入主流供应链中;但存在隐忧的地方也是如此 , 一旦重要股东撤出 , 那刚拿下的市场份额会不会被其他竞争者挤占 , 从而被重新打回原形 。
“所以 , 科技类企业往往以产品作为核心壁垒 , 不断地加大研发 , 才能不断地加固‘护城河’ , 进而不断地提升性能 。 ”左剑明说 。
郑虹表示 , 对减持方而言 , 社保基金、大基金完成了之前扶持企业走过初创期 ,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 未来会有更多的产业资本愿意与之合作 , 创造更多的协同效应 , 因此 , 在选择适当的时候退出 , 再去扶持更多优质企业发展;对于被减持方而言 , 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 , 引入多元化战略伙伴 , 对未来发展有更积极的意义 , 尤其是成长性好的企业 , 多元资本引入对企业上下游业务协同有促进任用 , 反过来更会加速企业发展;对于投资者而言 , 上市公司公告减持不能一概而论 , 要区分清楚谁进谁退 , 优质的产业资本往往对企业未来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
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预期
如何让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这是业界一直以来都在讨论的话题 。 对此 , 接受采访人员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
“前期A股涨幅过高、过快 , 如6月30日至7月9日 , 8个交易日内沪指涨幅超过15% , 这种急涨行情反映出市场已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 , 容易出现后期的急跌 , 加剧市场波动性 , 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 加大金融风险 。 ”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鉴于此 , 伍超明建议 , 要加大和注重预期管理 , 引导投资者形成合理的市场预期 。 他解释称 , 决定投资者市场决策的因素除了基本面、资金面、政策面等 , 对市场的未来预期和信心 , 也是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 因此 , 预期管理有其意义和价值 , 能部分减缓市场的波动性 , 尽管在操作层面富有具有挑战性 , 更像一门艺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