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满眼绿色玛柯河

绿色@满眼绿色玛柯河
文章图片

玛柯河,源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哇尔依乡,是长江重要支流大渡河的源流之一 。流经班玛县时已是流域中段,在这里它趟过草原穿于森林,东流而最终汇于大渡河,而后进岷江入长江融入东海 。在玛柯河“独闯天涯”的210多公里中,在班玛,北岸森林包裹群山,南边草原承托着碧波,呈现出青海高原依山傍水的美丽画卷 。
班玛县有着我省最大、海拔最高的原始森林,森林面积达到了14.7万多公顷,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有“中华动植物基因库”、“三江源小江南”的美称 。同时也是全国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
玛柯河水质关系到长江流域,班玛县生态关系着全国,这一河一地的相遇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保护得如何?走一遭玛柯河畔可见分晓 。

“你听!嗒、嗒、嗒,这是大雁的叫声;嘎、嘎、嘎,这是野鸭;唔、唔、唔的是猴子 。”听声分辨动物,对于玛柯河河畔班前村村民尕让来说,早已经驾轻就熟了 。在他看来这是河边的动物,在向林子里的同伴释放安全信号 。
【绿色@满眼绿色玛柯河】玛柯河流经班玛县的区域,始终都依偎在森林的边缘,浅水区便成为了许多野生动物们觅食、戏水的地方 。但这种现象也曾因为生活垃圾,出现过短暂的“淡季” 。在尕让的记忆里有过藏猕猴捡食水面漂浮物,野鸭游动的区域围满垃圾的场景,“看着有点儿心痛,有跑过去把它拉出来的冲动 。”尕让说那时候河边动物的叫声,听起来不再那么清爽,感觉是在告诫同伴勿入 。
“那种现象时间不长,你看现在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尕让的解释并非自欺欺人 。为治理境内301条大小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班玛县先后出台了《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班玛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从源头上防治了人为破坏和污染河流的行为 。
拥有上游下游共治、岸上岸下同治、全民参与齐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还不够,对污水缺乏技术手段的处理,依旧无法确保一江清水不被污染的厄运 。
2016年班玛县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 。在污水处理厂,厂长李全海拿出了6月份的减排汇总表和在线监测水质汇总表 。氨氮,这个由人类粪便所产生的物质,含量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的数值只有0.09毫克每升,远低于国家一级A类水质的监测标准 。
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1000吨,这样的处理能力对于人口只有3万多的班玛县来说,只需要开通一组处理系统就完全够用 。“之所以一次就搞这么大的污水处理厂,看的是眼前而想的是未来 。”李全海参与过班玛县河流水质监测,他知道河水的水质影响着流域内的野生动植物,更何况在班玛县玛柯河流域发现过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水生物活化石——川陕哲罗鲑 。李全海告诉采访人员,曾有牧民告诉他,五年前在玛柯河看到过处于濒危境地的川陕哲罗鲑 。

玛柯河林场位于班玛县境内,横跨青海、四川两省,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天然原始林场,玛柯河贯穿林区 。
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因为发展的需要,玛柯河林场十多年间献出5500多公顷森林 。曾参与开采的尕玛求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记忆里仍旧保留着当年的一些画面:“那时候森林是成片成片的倒,村里的路上全是拉木头的大车,排着长队往外运 。”
“以前因为发展需要不得不取,发展起来了那就得还!”尕玛求秉承着一句:“拿了哪有不还的道理?”在21年时间里种树的足迹遍布班玛县的沟沟坎坎 。但“还”并非他一个人在做 。
为了保护这片我省最大的天然林场,班玛县委先后召开过10余次常委会 。据统计,自2013年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以来,班玛县累计实施封山育林4000多公顷,实施人工造林3500多公顷,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2000多公顷,实施湿地保护6000多公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