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满眼绿色玛柯河( 二 )


如今的“还”与“保”双管齐下,不仅保住的是林区植物67科220属466种的野生植物;白唇鹿、金钱豹、金雕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棕熊、猕猴、小熊猫等2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1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奠定了基础 。
2019年班玛县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土绿化行动,计划绿化造林2600多公顷 。这是班玛县“把森林引入县城、把县城建在林中”理念的一次实践,也打响了“打造高原森林城镇示范县”的第一枪 。
在玛柯河两岸,如今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青海云杉育苗基地 。微风下它们所传递的“私语”与原始森林的前辈不同,内容多是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镇空间 。它们日后将要去的地方也都是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要传承的是乡村自然生态景观风貌,让百姓在树荫下能再品乡愁 。

班玛县属于“三江源”核心保护区,80%以上地域在生态红线范围内 。社会经济项目落地十分困难,产业发展空间狭窄 。如何发展?班玛县以“生态就是经济,经济就是生态”的发展思路,将人与自然化敌为友 。
班玛县灯塔乡可培村坐落在玛柯河畔,因为野生菌类、贝母等中藏药材,以及藏雪茶的广泛分布,这里的村民世代习惯于获取大自然的资源,以此来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
2016至2017年环境保护大检查,为这些林下的精灵递出了一纸诉状,整改也随之开始 。抓好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开始兴起,羊肚菌人工培育,藏雪茶树人工驯化,野生大黄、紫贝母、蕨麻开始人工种植 。打开了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发展模式 。
到2019年可培村共种植藏雪茶约1200多公顷,不仅让这些荒地重新获得了植被的庇护,而且还形成了我省首条藏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 。村民沙谢就是最大受益者 。“采野生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数量有限只能赚点小钱 。”通过人工种植,沙谢的角色从“野采”转为了“家拿”,经济收入也从曾经的千元提高到了如今的万元 。而他只是灯塔乡发展林下经济,创收从零突破至216万元后,享受生态经济分红的四千分之一 。
如今,走在玛柯河畔,所看到的是“绿色”更加苍劲有力,满眼的人类呵护自然,自然回馈人类的画面 。所听到的是动物、植物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与人类共叙的和谐之音 。共同携手所捍卫的是同一片绿色家园,共同编制着一个和谐、绿色的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