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重要提醒!微信这个功能 可能会被骗

微信“亲属卡”是微信自带的代付功能 , 微信用户可在微信里赠送“亲属卡”给父母、子女作消费使用 , 代付方通过设置“亲属卡”的每月消费额度上限 , 将额度控制在0.01到3000元之间 , 每月自动延续 , 当父母、子女使用“亲属卡”消费时 , 消费资金将自动从代付方的支付账户扣除 。

微信|重要提醒!微信这个功能 可能会被骗
文章图片

微信“亲属卡”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父母付款更简单 , 享受网络支付带来的极大便利 , 同时 , 家长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 , 更直接地掌握孩子零花钱的去向 。 微信“亲属卡”跟绑定银行卡的权限不一样 , 它只能用于日常消费 , 不能用于红包和转账 。
微信“亲属卡”如何成为犯罪工具?
案例:瞒天过海绑定受害人“亲属卡”
近日 , 广州市黄埔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网络犯罪案件中 , 被告人在网络贷款群冒充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 , 诱使被害人与其建立了微信“亲属卡” , 从而成功盗取了被害人微信账户内的资金 。
被告人吴某是位步入职场不久的小伙子 , 他在网络贷款群中将自己包装成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 , 谎称曾经在网上成功申请小额贷款 , 以“亲身经历”与被害人交心 , 解锁被害人的提防 。
待时机成熟 , 吴某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 , 再以核实微信是否为被害人本人使用 , 或者出于审核当日资金安全、需要互发红包通过测试等等为由 , 瞒天过海将自己的微信与被害人微信中的“亲属卡”进行绑定 。 绑定过程很简单 , 吴某赠送给被害人“亲属卡” , “亲属卡”虽标有额度但并不能完成支付 , 之后吴某会迅速向被害人发信息索要同等金额的“亲属卡” , 被害人按照指令完成绑定 。
随后 , 吴某又要求被害人下载聊天软件进行“视频审核” , 当着被害人的面进入对方的微信账户中操作所谓的“资金流水审核” , “审核”完毕后没有立刻退出账户 , 反而修改了被害人“亲属卡”中的支付额度 , 为盗取被害人的资金做好铺垫 。
最后 , 吴某以需要证明被害人有还款能力为由 , 诱骗被害人往被害人自己的微信账户转入现金 , 继而用其一个手机微信号扫其另一个手机微信号的收款码 , 将被害人账户内的现金转入其本人的微信账户内 。
可见 , 吴某正是利用了被害人对软件功能的不熟悉和急于借贷的心态完成一系列的忽悠 , 进而非法获取了被害人的钱财 。 2020年6月5日 , 黄埔区检察院就该案向黄埔区法院提起公诉 , 同月24日 , 黄埔区法院认定被告人犯盗窃罪 , 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 缓刑一年八个月 , 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
微信|重要提醒!微信这个功能 可能会被骗
文章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套路:骗子先给你的“亲属卡” , 其实是“空头支票”
微信|重要提醒!微信这个功能 可能会被骗
文章图片

当你收到类似添加好友申请 , 就请提高警惕了 。
不仅对方能准确无误地叫出自己的名字 , 且都声称是“我姐姐让我加你” , 除“姐姐” , 还可能是“阿姨”“爸爸”“舅舅”等......如果你在半信半疑之间 , 同意了对方的添加好友申请 , 或许已经开始一步步走进骗子的圈套 。
套路一:假装是你熟人的亲戚 , 把你拉到股票、微商等微信群中 , 通过群里的托儿 , 哄骗你购买商品 , 甚至是“投资”或赌博 。

套路二:迅速“照搬”你的个人信息 , 比如微信名、地区、朋友圈等内容 , 然后使用你的个人信息 , 向你的亲友开启下一轮骗局 。
骗子如何使用微信“亲属卡”诈骗?
1、上文已经介绍了骗子们添加微信好友的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