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刚刚曝光!河北已有多人被骗 千万要注意

近日 , 河北献县多名教师被骗子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 , 最多的被骗20余万 , 多年积蓄付之东流 。 冒充“公检法”诈骗 , 是目前较为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 。 此类案件利用受害人急于证明自己清白洗脱嫌疑的心理来进行诈骗 , 受害人上当受骗后 , 一般损失数额都比较巨大 , 是一种性质恶劣、危害程度较大的诈骗犯罪 。
最新案例
 2020年7月22日上午 , 乐寿镇某老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 对方自称沧州市公安局工作人员 , 称其涉嫌“王丽洗钱案”并被发出“刑事逮捕令冻结管制令” , 要求受害人向其指定账户汇款进行验证 , 该老师分两次向其汇款5100元 。 在该老师继续汇款时 , 被及时赶到的献县公安局民警制止 , 避免了更大损失 。
2020年7月22日上午 , 某乡镇教师被同样套路诈骗损失20余万元 。
2020年7月23日上午 , 乐寿镇某学校教师到献县公安局报案 , 称遭遇同类型诈骗 , 因为及时看到朋友圈预警信息 , 未造成经济损失 。
我们一定要从此案件中吸取教训 , 引以为戒 , 避免类似诈骗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电话冒充公、检、法诈骗有两大突出特点 。
第一大特点:
作案手法隐蔽 。 犯罪嫌疑人编造各种虚假事由实施连环诈骗 , 作案手法不断变化 。
第二大特点:
犯罪手段迷惑性强 , 受害人容易上当受骗 。 犯罪嫌疑人冒充公检法机关人员身份 , 恐吓被害人涉嫌犯罪 , 并利用非法购买的公民信息伪造通缉令迷惑被害人 。
针对此类诈骗案件 , 我们该如何防范?

此类诈骗的四个步骤
轻松识破他们的骗局
让你免于此类诈骗的发生
在冒充公检法的整个诈骗过程中 , 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电话中的演技 , 按照诈骗剧本的要求 , 要环环入戏、声情并茂 , 诱骗他人入局 。
第一步:骗取信任
骗子通过网络购买的受害者个人信息 , 例如身份证号、住址等隐私来取得受害者初步信任 , 同时会通过改号软件将来电显示为警方办公电话 , 让受害人拨打114查询验证 , 进一步增强信任 。
第二步:震慑
骗子会通过严肃谨慎的语气 , 强势震慑并控制受害人 。
第三步:恐吓
骗子让受害者彻底相信自己卷入了一个重大案件 , 随时可能被逮捕 。 为了增强恐吓 , 让骗局更加逼真 , 骗子会通过虚假政法机关官网或网络传真让受害人收到一份通缉令 。
第四步:遥控转账
骗子声称清查资金 , 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 , 缓和语气 , 诱骗受害人入局 。 实则是要求受害人把将银行卡插入ATM机 , 然后把卡内的资金转到指定的账户 , 或者要求受害人将所有资金汇集到一张银行卡 , 然后骗子通过骗取受害人该张银行卡的密码、验证码、网银等信息将该张银行卡的资金转走 。
还没结束呢 ,
看看骗子的最终目标
至此 , 整个诈骗过程完成 , 受害人卡上的存款将全部落入骗子手中 。 但这还不是骗局终结 , 很快 , 受害人还会继续接到威逼转账的电话 , 诈骗剧本要求 , 一旦上钩就要吃干榨净 , 直到贷款APP全贷完 , 甚至要你卖房 。
骗子无处不在
套路防不胜防
时刻要警惕

要求你绝对不能挂掉 , 并为你转接电话的
没有谁有权利让某人绝对不能挂电话 , 转接的电话通常都是串通好的另一个骗子的电话 。

要求你必须开通网银或者重新办一张银行卡的
同样 , 没有人会强制性要求你去办某一张银行卡 , 遇到此类情况 , 请千万不要去所谓的网站上透露自己的银行卡信息 。

要求你绝对不能和别人(尤其是警察)透露通话内容的
警察蜀黍是最能帮你的人 , 如果连警察蜀黍都不能知道的事 , 那这件事肯定是坏事 , 就是骗子正在对你做的这件坏事!

要求你先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和他继续通话的
如果是警察蜀黍给你打电话 , 绝对不可能会有此类要求 , 找隐蔽的地方只是方便骗子行骗 , 以免被人“多管闲事” , 提醒了受害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