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知道冰山下的存在,这比喜欢我们还重要( 四 )


当然 , 重塑的音乐有审美门槛 , 使用了Loop station的重塑 , 《Before The Applause》作为重塑时隔八年的回归之作 , 同样是一张有门槛的专辑 。
在这张专辑中 , 重塑运用了大量排列组合一般的音效设计、循环到与冗长只有一线之隔的音乐叙事方式、层层叠叠的音轨、英文歌词以及其中包裹的隐喻意象 , 都让他们的音乐不够“亲民” , 但好在他们的旋律动机都非常清晰 。
朋克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知道冰山下的存在,这比喜欢我们还重要
文章插图

清晰的动机是重塑一切音乐哲学和逻辑的根本 。 有人说重塑的音乐像是逐渐搭建起来的建筑 , 这动机也是地基——《Hailing Drums》长达9分13秒 , 开头合成器Lead音效构成的短句贯穿始终;《8+2+8》有两个版本 , 但是所有的表达都围绕着那干燥单薄的掌声;《Pigs In The River》也不例外 , 如前述所说 , 低频音区的旋律动机简单却洗脑;《At Mosp Here》是一首12分6秒的歌 , 但是整首歌也由循环往复的排列音符图形搭起框架;《The Last Dance》 , 慢速摩斯密码般的点状音效是整首歌的骨骼 , 重塑在此之上添加血肉、注入精神 。
有一个词叫“联觉症” , 或者说“通感症” , 患有这种病症的人 , 各个感官互通有无 , 旋律有颜色、词语有味道、数字有质地 。
我们总觉得重塑的音乐很容易激发人的“通感症” , 因为他们的音乐在视觉上更容易成形 。 《Before the applause》的专辑封面 , 连同之间释出的四首歌的单曲封面 , 都像极了这种“通感”所带来的画面 。
03
现场型乐队

现在很多乐队都在用合成器 , 我觉得可能和80年代的synthpop没有太紧密的关系 , 而是现在的电子音乐在影响摇滚乐 。
——黄锦

华东、刘敏和黄锦寡言少语 , 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一种低气压 。 与此同时 , 他们的内心又很冲很直接 , 有强烈的爱憎分明 。
这种矛盾感体现在音乐现场上 , 有理工科克制和严密的一面 , 同时也有情绪累加和情感丰富的一面 。 重塑也是一支现场型的乐队 , 只要沉浸式感受过一次重塑的演出 , 就很难不被那种强烈风格的重塑现场所感染 , 继而沉迷于这种感受 。 重塑的现场音乐是丰富的 , 细致的 , 经得起推敲和时间回味的 。
长年累月 , 刘敏与华东面对面站着演 , 华东背朝着观众 , 他们在台上几乎很少与乐迷互动 , 结束时华东充满仪式感的鞠躬式谢幕 。 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这支乐队成员的个性之处 。
尽管他们已经在实战中积累了大量的巡演经验 , 从几百人到上千人的Livehouse , 再到数万人的体育场 , 重塑乐队在现场表现力上的自我要求 , 确实到了精妙复刻几近苛刻的地步 。
十五年来 , 重塑一直有着自己的排练室 , 乐队保持着定期排练 , 每个小节反复推敲音乐逻辑 。 在排练室中完成音乐的创作 , 最终专辑和演出呈现出来的音乐 , 基本上与排练时敲定的版本相同 。 这样的排练方式 , 让成员们对音乐已经建立了肌肉记忆 , 能够保证乐队在现场的呈现中 , 带来稳定持续有张力的演出表现 。
这种在排练和现场演出时要求达到100%的一致性 , 也让黄锦一开始非常不适应 。 加入重塑之前 , 黄锦听说过这种排练方式但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加入之后 , 他有段时间压力特别大 , 因为在成都 , 黄锦和别的乐队以及音乐人形成了一套做音乐的方式 。
但黄锦后来还是渐渐适应了 , 重塑的演出甚至有时不需要排练 , 因为已经带来了肌肉反应 。 黄锦说 , “这种记忆力不单单只是在大脑里 , 也在肌肉里面 , 在你身体里面 。 ”
朋克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知道冰山下的存在,这比喜欢我们还重要
文章插图

乐夏第一期表演过程中的吹口哨救场成为重塑演出的亮点之一 , 这被认为带有即兴演出的美妙感 。 其实 , 可能稍微放松一点的重塑会显得可爱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