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奇剧为何长盛不衰 ——由《小娘惹》说开去( 二 )
2018年郭靖宇导演的《娘道》播出后 , 高收视和低评分把剧作推上风口浪尖 。 剧中瑛姑苦难传奇的一生 , 诠释的是中国传统女性甘于奉献、无我无求的优秀品质 , 歌颂的是“生而无求 , 哺而无求 , 养育而无求 , 舍命而无求”的伟大母爱 。 然而 , 一边是电视机前中老年观众居高不下的追剧热情 , 一边是网络终端年轻一代对于剧中“重男轻女”等价值观的强烈吐槽 。 从文化呈现的角度 , 收视与口碑的两极分化体现出的不完全是电视剧创作风格和制作水准的问题 , 更是剧作的文化呈现由剧作内容向传播介质转移的问题 。 换言之 , 《娘道》所弘扬的母爱和孝道抚慰了电视机主流受众(中老年)心理的同时 , 无论从创作方的创作行为还是客观的播出效果看 , 该剧都没有开通与网络主流受众(青年)进行交流的有效途径 。 诚然 ,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主流受众群体 , 这就决定了电视剧创作不仅要注重文本之内的文化蕴涵 , 更要研判影响其传播的介质在不同终端的“审美公约数” , 实现价值和审美的跨屏认可 。
无论是《铁梨花》 《红娘子》中的爱国情怀 , 还是《娘道》中的忠义孝道;无论是《将军》中的棋文化、《打狗棍》中的武文化 , 还是《大秧歌》中的秧歌情结 , 在弘扬深沉厚重的中华文化的前提下 , 穿行在网络时代的不同终端介质 , 才是文化呈现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
《小娘惹》这部以上世纪30年代南洋地区娘惹命运为主题的剧作 , 不仅书写了三个华人家族的纠葛兴衰 , 也通过人物命运的浮沉诠释了善良包容、向往自由、勇敢柔韧的中华传统文化 , 讲述了故事和命运背后滋养哺育着一代代华人后裔不畏艰难、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 。 翻拍《小娘惹》取得的收视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原版故事 , 离不开厚重的华人文化 , 然而 , 中华文化扬帆出海的国际形势、三代娘惹追求幸福的不同表达、美到“溢出屏幕”的民族符码都暗合了巴赫金关于话语意义的阐释 , 也满足了不同传播介质对文化呈现的调式与节奏 , 是传奇剧创作对于文化呈现的一次成功的、有益的尝试 。
(作者系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
- 春节7天别光看春晚重播 教你多人电视打游戏
- 虎年春晚《只此青绿》刷屏,“只此一卷”为何惊艳无数人?
- 中国好声音:曾溯恕输给忘词的张露馨,为何?她输给了赛制
- 没了“兄弟”的《奔跑吧》,为何越来越被观众所嫌弃
- 番茄台主持人贝倩妮算配音界“老同志”,感慨电视行业不行了
- 2022春晚节目单出炉!
- 推出“春晚播出矩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多档精品节目陪您一起过年
- 与那英抢歌被骂,又因“克夫”隐退歌坛,孙悦为何还能嫁富豪
- 虎年春晚,五家电视台,上演神仙打架,实力唱将周深,拉满期待值
- 《水门桥》参加北京春晚,易烊千玺缺席可以理解,陈凯歌为何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