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为宣城奠基的“太守”桓彝( 二 )


温峤|为宣城奠基的“太守”桓彝
文章图片

三、出为宣城“太守”
王敦之乱平后 , 东晋急需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复苏 , 鉴于桓彝的睿智和才干 , 时任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太守温峤向皇帝进言 , 力荐桓彝任宣城郡太守 , 其举荐桓彝的理由是:“宣城阻山带川 , 频经变乱 , 宜得望实居之 , 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 ”所谓“望实” , 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实际才干的人 。 晋明帝从平定王敦叛乱的实践中 , 已深感桓彝确实有担负重任的能力 , 但他舍不得让桓彝出京任职 , 便以“大事新定 , 朝廷须才 , 不有君子 , 其能国乎!” 的理由拒绝了温峤的表荐 。
桓彝得知此事 , 即向明帝上疏 , 说自己“内外之任 , 并非所堪” , 担不起宣城太守这一重任 。 当年的宣城郡 , 统领着今天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广大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事宜 , 尤其是控制境内的长江 , 屏障京师的安全 ,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后经人一再推荐 , 明帝只好下诏任命桓彝为“宣城内史” , 让桓彝以“内史”之职 , 行“太守”之责 。 这是因为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前(号晋王)曾封他的儿子司马裒为宣城郡公 , 并承袭琅邪王封号 , 宣城只置“内史”理郡 , 桓彝之后 , 朝廷也未再任命过宣城太守 。 即是说 , 东晋一朝 , 宣城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 只设内史 , 不设太守。 战乱后的宣城 , 一派荒芜的景象 , 百姓大批流亡尚未归来 。
桓彝到宣城后 , 亲民惠民 , 首先招募流民垦荒 , 尽心尽力发展生产;待民境稍缓 , 为安全计 , 依据“度地卜食 , 体国经野”和“国必依山川”的建城原则 , 依山为域 , 枕水为邑 , 带领百姓建造了一座背靠陵阳山、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宛溪河、句溪河、道叉河)作屏障的城垣 , 总长七里许 , 时称“子城”(城区范围为今宣城市轮廓雏形) 。 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 。 此前 , 宣城虽然是丹阳郡(公元前109年设置)和宛陵县(公元前206年设置)的郡府县衙所在地 , 由于时属楚国封地 , 中央政府不准兴建城池 , 故有郡而无城 。 桓彝到任后励精图治、清明廉洁 , 宣城百姓大为感动 , 十分拥戴这位“桓内史” 。 《晋书?桓彝传》用十个字概括了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在郡有惠声 , 为百姓所怀” 。 但宣城的安定局面 , 只保持了两年多时间 , 又因苏峻的叛乱而中断 。
四、救难志节捐躯
公元327年12月(晋成帝咸和二年) , 拥有精兵万余人的历阳郡(今安徽和县)内史苏峻 , 联合占据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祖约 , 以讨伐权臣庾亮为名率兵反叛 , 很快天下大乱 。 桓彝闻讯立刻“纠合义众 , 欲赴朝廷” , 去保卫京师建康 。 其下属以“宣城兵弱 , 难以退敌”进行劝阻 , 桓彝慨然道:“今社稷危逼 , 义无晏然 。 ”遂迅速率部挺进至芜湖 , 正顺流而下时 , 被叛军的精锐部队打了个大败 。 刚逃回宣城 , 叛军也追至城下 。 鉴于郡无坚城 , 桓彝率部退据广德 。 在广德桓彝屡闻叛军击败朝廷军队的消息 , 他“慷慨流涕” , 心中十分不安 , 总想援助王师 , 拯救朝廷 , 于是迅速移师泾县 。
温峤|为宣城奠基的“太守”桓彝
文章图片

恰在此时 , 叛军攻占了京师建康 。 桓彝决心坚守泾城 , 据京师上游之险 , 就地抗击叛军 。 苏峻指使已向叛军投降的州郡刺史太守们轮番到泾县劝降桓彝 , 均被桓彝严词拒绝 。 苏峻派将领韩晃将泾城团团包围 , 桓彝的部下心情紧张 , 纷纷建议桓彝假降 , 以免叛军屠城 。 桓彝辞气壮烈 , 凛然说道:“吾受国厚恩 , 义在致死 , 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桓彝遣将军俞纵(宣城人)守兰石 。 苏峻遣韩晃攻之 。 俞纵将败 , 左右劝俞纵退军 。 俞纵以桓彝为榜样:“吾受桓侯厚恩 , 本以死报 。 吾之不可负桓侯 , 犹桓侯之不负国也 。 ”遂力战而死 。 桓彝坚志守城一年有余 , 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 , 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 。 年仅五十三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