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缘|马伯庸《两京十五日》:史书中寥寥记载,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_原题为 马伯庸《两京十五日》:史书中寥寥记载 , 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上海书展期间 , 有众多中外新书首发 , 我们继续遴选其中多本好书 , 陆续为大家带来推介 。
今天的夜读 , 为大家带来的是作家马伯庸全新的长篇历史小说《两京十五日》 。 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 , 以南京地屡震 , 命往居守 。 五月庚辰 , 仁宗不豫 , 玺书召还 。 六月辛丑 , 还至良乡 , 受遗诏 , 入宫发丧 。 ”
史书中寥寥数言的记载 , 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 谁才是真正的书写者?在马伯庸的小说中 , 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 , 跑出了皇权与民意的博弈 , 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 , 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 , 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 。 作品展现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 , 也绘出一幅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
吴定缘|马伯庸《两京十五日》:史书中寥寥记载,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文章图片

《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著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版
作 品 节 选
01
【吴定缘|马伯庸《两京十五日》:史书中寥寥记载,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今夜的金陵城 , 与往常不太一样 。
起先是秦淮河畔的垂柳扑簌簌地抖动着细枝 , 随后雨花台上的五彩石子儿互相碰撞着 , 摩擦着 , 发出细碎的悲鸣声 。 与此同时 , 城北后湖黑乎乎的水面上 , 一圈圈涟漪无端浮现 , 轻轻冲撞起城墙与城墙另外一侧的钦天山;而在钦天山顶的北极阁中 , 那尊本该如北极星一样万世不移的铜铸浑天仪 , 四角的铁链子当啷当啷地战栗起来 。
黯淡的月色之下 , 金陵内外的美景化成一座又一座烽火台 , 相继传递着令人不安的征兆 。 突然之间 , 鸡鸣寺、清凉陟寺、大报恩寺与朝天宫的大钟同时不敲自鸣 , 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所摇撼 。 钟声惶急而杂乱 , 转瞬间响彻全城 。
城中居民们还未睁开惺忪的睡眼 , 整个大地便陡然震动起来 。
佛讲:地震有六相——动、起、涌、震、吼、击 。 此时 , 这六相竟同时爆发 。 霎时 , 钟山动摇 , 秦淮肆流 , 城市里仿佛冲入数千匹钉着铁蹄的疯马 。 无论是长安街两旁的官廨还是西水关的钞库民房 , 无论是皇城中的三大殿还是龙江提举司的船厂 , 无论是聚宝门的瓮城还是大报恩寺内那座还未完工的琉璃高塔 , 都在这沛然莫御的伟力下瑟瑟发抖 。
大明最壮美华丽的巨城 , 此时像一个匍匐在地的囚徒 , 正俯首挨受着天威的杖刑 。 在震动声中 , 奉天殿内一座镏金漏壶轰然倒地 。 它的浮标 , 永远停在了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十八日(丁亥) , 子时 。
吴定缘|马伯庸《两京十五日》:史书中寥寥记载,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文章图片

02
如果以佛家的“刹那”来分割这短暂的一刻 , 那么吴定缘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
第一个刹那 , 位于宝船吃水线中段的船壳板条开始向外弯曲 。 整个船肋像是吹气似的鼓了起来 , 在咯吱咯吱的悲鸣声中向外弯折 , 如一把逐渐拉满的弓箭 。
第二个刹那 , 板条弯折到了极限 , 上面浮现出无数细小的裂隙 , 迅速延伸至整面外壁 , 如瓷器开片的纹路 。 用于固定结构的锹钉、铲钉和蚂蟥钉无法承受这种压力 , 纷纷飞射而出 。
第三个刹那 , 失去束缚的力量从船舱内急速涌出 , 一股深赤色的力量显现出了峥嵘 。 那是燧人氏的心血 , 是祝融的法宝 , 是阏伯最磅礴的怒意 , 那是一团无比炽热的火焰 。 这力量顺着橹口喷发而出 。 右舷的四十对船橹失去了整齐划一的节奏 。 一部分船橹猛然向前 , 一部分船橹高高跳起 , 还有一部分船橹还依照惯性向后划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