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揭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犹太难民潮( 六 )


战争结束后 , 大约有一半在英犹太难童继续定居英国 , 其余的则移居美国、以色列等 , 也有返回自己祖国的 。 英国救助犹太难童行动救出了上万名犹太儿童 , 但也导致了他们与父母的分离 。 这些难童中有些人的父母后来到了上海避难 , 战后得以与子女重逢 。 但是 , 大多数赴英难童的父母均在纳粹屠刀下丧生 。
美国安大略堡紧急难民庇护所
1944年年初 , 纳粹在欧洲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消息不断传到美国 , 使各界人士义愤填膺 , 美国政府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 全世界都希望拥有最大犹太社团的美国承担起救助大屠杀受害者的责任 。 罗斯福总统因此决定建立“战时难民委员会” , 向美国和欧洲的救援计划提供资金 , 该项行动为大约20万名犹太人的获救作出了贡献 。 1944年6月12日 , 罗斯福总统宣布在纽约州奥斯威格的安大略堡设立自由港 , 建立紧急难民庇护所 。
接着 , 美国派出的特别代表阿克曼(LeonardAckerman)前往意大利指导难民的挑选工作 , 并将被选中的难民集中在那不勒斯港 。 选择难民的条件是:只有走投无路的难民才有资格进入美国 , 而且应以妇女和儿童为主;除了维持难民营运作的若干拉比、医生和技工外 , 身体健全的参军适龄男性将不被考虑 。 1944年8月3日 , 982名来自18个国家(大多是犹太裔)的难民抵达纽约 , 然后坐火车前往紧急庇护所 。 罗斯福将他们称作自己的“客人” , 从而避开了十分苛刻的移民人数限制 。 但是 , 这些难民也因此没有移民身份 , 无法离开安大略堡 , 甚至不能寻觅工作或拜访亲人 。 关心难民的各界人士不断地游说国会和总统 , 恳请他们允许这些“客人”留在美国 。 1945年5月 , 德国投降 , 安大略堡的难民何去何从成了迫在眉睫的议题 。 1946年2月 , 国会小组委员会终于投票通过了将安大略堡紧急难民庇护所关闭的议案 , 于是杜鲁门总统得以允许这些难民合法进入美国 。 同时 , 杜鲁门总统向所有大屠杀受难者打开了美国的大门 , 于是大量犹太难民拥入 , 其中包括许多来到中国的犹太难民 , 他们也在美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
【德国|揭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犹太难民潮】尽管存在诸多困难 , 1933年至1945年间仍有许多犹太人冲破重重障碍、利用各种政策缝隙进入美国 。 但是 , 没有人知道他们总共有多少人 , 只知道他们中的一些名人 , 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后来成为美国国务卿的亨利·基辛格等等 。 只有进入安大略堡紧急难民庇护所的那982个难民 , 却是清清楚楚记录在案的 , 尽管其中少数人并非犹太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