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些牛,为啥牛?——《五牛图》传奇

_原题为 这些牛 , 为啥牛?——《五牛图》传奇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这些牛 , 为啥牛?——《五牛图》传奇
新华社采访人员施雨岑、翟翔、杰文津
引言:600个春秋 , 又一个庚子 , 紫禁城岿然屹立 。 这座城 , 曾拥有她的帝王早已纷纷没入时光、灰飞烟灭;喜爱她的人民却每天来来往往、人山人海 。 人们真的爱她 。 爱她久历时光激荡美轮美奂 , 爱她坚忍百年坎坷纳宝藏珍 , 更爱她的一砖一瓦中所独具的魅力——华夏文明延绵不绝的生机、中华民族超脱浮沉的豁达 , 还有一群故宫“匠人”们痴迷不悔的信仰 。 我们将选取6件故宫国宝 , 讲述其经历的传奇故事 , 以此致敬那些曾为这座城奔走、奋斗、奉献的人们 。 (引言完)
【故宫|这些牛,为啥牛?——《五牛图》传奇】它是“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石渠宝笈特展”“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等诸多重磅展览中毫无争议的“C位”展品 , 不仅如此 , 它还是精美艺术图册中必不可缺的上宾、文创品牌产品中广受欢迎的明星、家喻户晓的网红日历里的“熟脸”……总之 , 《五牛图》红“出圈” 。
《五牛图》为什么这么牛?因为这件国宝有“五牛” 。
一是出身牛 。 《五牛图》为公元8世纪中唐时期韩滉所画的佳作 。 韩滉可不简单 , 出身宦门 , 父子公卿 , 书画俱佳 。 他历任财政要职 , 其后出镇江淮地方 , 因治绩优秀官至宰相 。 他任官勤勤恳恳 , 为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中央政府压制藩镇势力、重建社会经济秩序做出巨大贡献 。
二是内容牛 。 这五头牛并列成排、情态各异 , 或仰首长鸣 , 或惬意蹭着荆棘 , 或俏皮吐着舌头回眸 , 或正面昂首而立 。 最左边的牛 , 造型独特 , 气质稳健 , 仔细辨看下 , 会发现它的眼神似乎隐隐然有不平之意 。 有人说 , 这头牛正是画家本人向往去官解甲、复归山林的心情投射 。
三是画技牛 。 元代文艺大家赵孟頫夸赞该图“神气磊落 , 希世名笔” 。 五头姿态各异、表情丰富的牛均由纯熟流畅的笔法精细勾勒而出 , 墨色层次分明 , 真实细腻地表现出牛皮的毛色和质感 , 造型生动传神 , 堪称神乎其技却毫无炫技之感 , 很好地传达出中国传统农本思想中对牛这一角色的认识与思辨 。
四是藏家牛 。 珍宝必遇识宝人 。 喜爱并收藏《五牛图》的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北宋徽宗将此宝收藏内府 , 视若珍宝;靖康之变珍宝劫后余生 , 南渡为宋高宗所得 , 高宗在画上钤其“睿思东阁”“绍兴”印章 , 以显珍视;此后 , 元代知名书画家赵孟頫、元太子、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等著名文化大师都收藏过此画;到了清朝 , 乾隆帝更是将其收藏在紫禁城和中南海春耦斋 , 不时观赏、爱不释手 。
五是经历牛 。 奇宝必经奇遇 。 清末国势陵夷 , 天下板荡 。 那个庚子年 , 八国联军侵华 , 生灵涂炭、人民倒悬 , 《五牛图》不知去向……
直到20世纪50年代 , 香港企业家吴蘅孙因资金困难欲售宝筹款 , 《五牛图》才得以在香港重见天日 。 新中国政府果断派出团队赶赴香港 , 鉴定为真品后不惜以重金购回 , 并将其送回故宫 。
失而复得虽然可喜 , 但当时这幅稀世之宝却损坏严重 , 不但画体布满尘垢 , 而且“千疮百孔” 。
1977年1月 , 故宫博物院修复专家孙承枝抱定修复国宝的决心 , 对残破不堪的《五牛图》实施修复 。 他先从年代久远的故宫库存中翻找出一种质地和颜色与原画相仿的画纸 , 再运用精湛的技术 , 把画面数以百计的小孔洞一一补好 , 并补全颜色 。
历时8个月 , 艰辛的修复终于胜利完工 , 《五牛图》神采如旧 。 至此 , 国宝“失而复得、损而复全”的传奇留下一段佳话 。
如今的五牛 , 或“现身”于千家万户乐品人间烟火 , 或“傲立”于堂皇展厅意气风发 , 凡此种种 , 都反复证明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祖国牛 , 牛更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