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传奇|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_原题为 惜字如金的《史记》 , 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司马迁最先完整地叙述了韩信的平生事迹 , 他以互现法 , 在《史记》的多个章节中都有提到韩信其人其事 , 主要事件集中在《淮阴侯列传》 , 其余的散见于《高祖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和《陈7}相世家》等篇章中 。 班固继司马迁之后作《韩彭英卢吴传》 , 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专论“韩信之死” 。 三人的记述对象虽都是韩信 , 但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时代的不同 , 三者亦有所差异 。
传奇|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文章图片

司马迁秉笔直书 , 微言大义 , 站在历史的角度 , 用长达八千字淦释了韩信传奇而跌宕的一生 。 他在《淮阴侯列传》中主要围绕如下四种形象塑造韩信:
一是战神形象
司马迁以简略的笔法 , 描绘了韩信指挥的多次战役 , 他不重在写韩信冲锋陷阵的勇猛 , 而是着力渲染了韩信排兵布阵的智谋 。 从战前的筹划 , 到战局的演变 , 再到战争结果 , 处处展现韩信的兵法谋略 , 定三秦 , 伐燕 , 破赵 , 平齐 , 灭楚 , 一次次出奇制胜 , 一次次以少胜多 , 司马迁将韩信打造成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战神形象 。
二是政治家形象
司马迁肯定了韩信汉中对策时所展现的政治卓识 。 他认为韩信能清醒的认识到天下大势 , 客观的评价一代雄主刘邦、项羽 。 韩信懂得民心向背的道理 , 认为项羽虽然称霸王 , 实失天下心 。 项羽背义帝之约 , 诸侯不平;他暴虐不仁 , 百姓不附 。 而刘邦入关中秋毫无犯 , 除秦苛法 , 与民约法三章 , 大获民心 , 韩信建议刘邦抓住民心 , 走出巴蜀 , 夺取天下 。 韩信用他的政治卓识为刘邦描画了坐拥天下的宏伟蓝图 。
传奇|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文章图片

三是忠君形象
整篇《淮阴侯列传》八千多字 , 司马迁用近二千字的篇幅 , 详陈了武涉和蒯通劝韩信背汉的内容 , 仅仅两人的对话 , 就占据了全篇的四分之一 , 不可谓不重视 。 两人言辞恳切 , 理据鲜明 , 痛陈利害 , 可以说是发人深省 , 鞭辟入里 , 可是韩信都以君恩不可负为由 , 断然拒绝了 , 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君之心 。
四是谋反形象
对于该点司马迁处保留意见 。 他只在结文处用一段话记述了韩信谋反的事件 , 谋反的计谋、方式、人员都交待的不甚严密 , 仅仅与陈稀庭中密语就定谋反大计也过于仓促 , 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也表达了对韩信的怜惜与同情 。 韩信究竟谋反与否还待后人去评论 。
韩信形象自《史记》之后 , 逐渐被文人以多种方式接受继承 , 他们将韩信载入到诗歌、戏曲、小说中 , 使韩信的历史形象逐渐充满文学意蕴 。 历史强调客观实录 , 而文学却可以虚构想象 , 尤其是小说 , 即使是咏史诗也是诗人对历史的再发现 , 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饱含诗人的主观判断和价值选择 。
汉代之后出现了大量韩信戏和关于韩信的通俗小说 。 如《遇漂母韩信乞食》、《萧何月下追韩信》 , 《随何赚风魔蒯通》、《前汉书平话》、《西汉通俗演义》和《战神韩信》等等 。 戏曲小说的受众多是广大市民 , 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 , 作家创作的视角也逐渐通俗化 , 他们将韩信复杂矛盾的历史形象逐渐简单化 , 作品中恩义心理 , 英雄情结较为突出 。 此外戏曲小说的作者多是底层文人(尤其是元杂剧的作家) , 生活不得志 , 他们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偿的心理 。
传奇|惜字如金的《史记》,为何用八千字描述韩信传奇跌宕的一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