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_原题为 “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成语|“喝西北风”为什么不像成语
文章图片

近日 , 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出现了关于有些语言单位到底是否是成语的热议 。 文化学者蒙曼认为 , “喝西北风”和“加减乘除”都是成语 , 这让在场嘉宾和观众一脸迷茫 。
那么 , “喝西北风”等到底是不是成语?这还要先从成语的认定标准说起 。
成语是一种熟语 。 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 , 一般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 。 关于成语的鉴定和入典问题 , 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 导致各家辞书收录的成语也不可能整齐划一 。 有些辞书收录了上述语言单位 , 如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 , 1989年)收录了“喝西北风” , 但未收录“加减乘除” 。 乔永在《成语鉴别与成语词典收词标准的量化定性研究》(2006)一文中 , 从近几十年来研究成语的各家界说和多数成语的实际情况中 , 抽绎出了成语的七个基本特性:词组性、凝固性、骈偶性、潜意性、典雅性、历史性、习用性 。 乔永认为 , 如果某词语的基本特性符合以上七条 , 当然是成语 。 凡符合上述五种以上基本特性者 , 就可断定是成语 。
从结构上看 , “喝西北风”是动宾关系短语 。 其结构不可拆分 , 不可随意添加成分 , 内部结构相当凝固 。 该语言单位除了本义 , 还有引申义或比喻义 。 笔者检索历届茅盾文学奖语料库发现 , 每位作家基本都使用过“喝西北风” 。 这样看来 , “喝西北风”符合词组性、凝固性、潜意性和习用性 , 具备了四种特性 。 但是“喝西北风”在音节组构上是1+3 , 明显不具有骈偶性 。 至于其历史性 , 按照蒙曼的说法 , 最早的书证是清代《儒林外史》 , 距今300多年 , 这和那些富有典故和时代久远的成语相比起来 , 历史性较弱 。 最为关键的是典雅性问题 , 这是区别四字格是不是成语的重要依据 。 回头看《儒林外史》中的例子 , “喝西北风”共在该书中出现两次:
“我一天杀一个猪 , 还赚不到钱把银子 , 都给你去丢在水里 , 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儒林外史》3回)
“叫我们管山吃山 , 管水吃水 , 都像你这一毛不拔 , 我们喝西北风!”(《儒林外史》41回)
显然 , 这两例都是对话语体 , 语言材料的口语性很强 。 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四字格不见得都是成语 , 最起码和现代汉语口语接近的一些材料不适合归为成语 。
除了鉴定标准问题 , 我们也可以用原型理论为这些似是而非的成语寻求解释 。 成语是熟语的一类 , 熟语的内部成员具有一定的共性 , 成语和其他成员的关系 , 更像是不同范畴之间的连续关系 , 而非离散关系 。 范畴内部的各成员地位并不平等 , 可以区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 。 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范畴属性 。 就像西红柿 , 有人认为是蔬菜 , 有人认为是水果 , 但豆角和香蕉就不会有疑问 , 这是因为西红柿是蔬菜和水果的非典型成员 , 是两者交集的部分 。 而豆角和香蕉都是各自范畴的典型成员 , 不会存在模糊认识 。
至此 , “喝西北风”具备乔永标准的四个特征 , 其他三个特征都不具备 , 尤其是典雅性的问题更是影响了其身份认定 。 所以 , 我们可以认为“喝西北风”不是成语或者是成语的非典型成员 。
那么 , 这种固定短语可以归到哪一类呢?来看几个典型的惯用语 , 如“吃大锅饭”“唱空城计”“立军令状”和“打退堂鼓”等 。 乔永认为 , 惯用语一般含义单纯 , 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 结构定型程度比成语低 , 意义基本相同的 , “狼狈为奸”就是成语 , 但“穿连裆裤”就归在惯用语里比较合适 。 所以 , 从形式上和典雅性上看 , “喝西北风”更适合定性为惯用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