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女|宫苑杂谈|乾隆嫔妃中的民女们:入宫后的际遇( 四 )


北京故宫藏有一幅《乾隆后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见图4) , 图中是一名女子与幼童站立在窗边 。 图旁的黄签写着“今上御容 , 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敬识” , 可见画中幼童即是嘉庆皇帝 。 北京故宫的网页说明指出 , 图中女子应当是嘉庆皇帝的生母魏佳氏 , 也就是当时的令贵妃 。 但图中只露出侧脸的女子 , 身着的服饰显然是汉服 , 而非旗装 。 康熙年间 , 传教士马国贤(1692-1745)亲眼见到民人嫔妃穿着汉服在宫中生活、嬉戏 , 可见此事早有前例 。 因此 , 笔者认为画中女子更有可能是民间出身并且亲自抚养十五阿哥的庆贵妃 , 而不是满洲正黄旗的令贵妃 。 图中女子小心翼翼的扶着稚龄的皇子沿着窗框往外眺望 , 一副呵护备至的模样 , 适巧为嘉庆皇帝与其慈母早年的宫中生活留下一笔纪录 。
民女|宫苑杂谈|乾隆嫔妃中的民女们:入宫后的际遇
文章图片

图4 《乾隆后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局部) 。 数据源:故宫博物院藏 , 〈乾隆后妃与嘉庆帝幼年像轴〉 , 故宫博物院授权提供 , 孙志远摄影 。
嫔妃故事里的族群、性别、体制
依照清宫体制 , 后妃入宫的途径只有满蒙联姻与八旗选秀二途 , 满洲皇帝的后宫是否存在民女?无论是皇室家谱或者是各种版本的《后妃传》均莫讳如深 。 《后妃传》书写体例的错漏偏失 , 也让我们很难确切定位清宫嫔妃身份 。 然而 , 得幸于内务府档案与密折的刊布 , 让我们得有机会抽丝剥茧 , 循着线索找到满洲君王亟欲掩蔽的内情 。
官方表述与内在真实之间的矛盾落差 , 是民人嫔妃的故事中值得关注的议题 。 旗民通婚一事特别能呈现出皇帝的言不由衷 。 虽然有清一代旗民禁止通婚 , 但派驻地方的满洲官员如海保、安宁 , 却同在地方购置侍妾 , 可见旗人婚娶民女的确是清代的普遍现象 。 不仅于此 , 当时从王府到宫廷 , 皆有民女的存在 。 更矛盾的是 , 乾隆皇帝虽然私纳民女入宫 , 满洲官员购觅使妾却成为居官不端 , 遭到参革的证据 。 旗民通婚一事若将身份与阶层的差异考虑进去 , 体现出相关禁令的复杂与矛盾 , 很难简单以“旗人可娶民女”的结论概括 。
乾隆皇帝的心口不一 , 也体现在包衣税差购觅江南优伶一事上 。 乾隆三年时 , 皇帝禁购优伶的上谕是向张廷玉、鄂尔泰等外朝大臣发布 。 但他真正的想法 , 却是迂回地透过怡亲王、图拉与安宁等人执行 。 张廷玉与鄂尔泰虽是肱股大臣 , 但在与皇权的亲密程度上 , 终究不及宗亲与包衣家人 。 可见在皇帝心目中 , 椒房懿亲与内务府包衣才是真正可以保守秘密、执行任务的心腹 , 官员群体的内外分际 , 区分甚明 。 在内务府堂官群体中 , 富察氏家族的傅恒、福隆安、福长安父子是主要受命处置民人嫔妃事务的官员 。 富察氏虽属外八旗 , 但该家族从康熙年间以来数代掌管内务府 , 又与皇室有姻亲之谊 , 比起其他内府堂官 , 与皇室更加亲密 。 乾隆皇帝将民人外戚事务交由傅恒父子处置 , 展现出他对于该家族的深刻信任 。
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内外分际 , 还可以从宫廷管理江南嫔妃及其娘家“戚畹”模式中得窥一二 。 大体而言 , 乾隆皇帝消极管理这些江南姻亲 , 只要他们不声张滋事 , 仍可在原籍生活 。 但为了预防万一 , 皇帝让地方的包衣税差代为监管 。 从管理模式循内府体制 , 却不经外省地方 , 体现出皇帝视此为“家务事”的心态 。 但包衣税差无论在地方管理江南嫔妃的娘家人 , 或是执行君王意旨 , 在当地寻访优伶 , 都是吃力不讨好 。 安宁、普福、寅着或因无法善体上意 , 遭到罪谴 。
清代族群阶层的等差关系 , 也是民人嫔妃故事中可以关注的议题 。 出身民间的嫔妃与家人多数奉旨入内务府三旗 , 旨在养赡 。 此外 , 南府中的苏州优伶、学戏太监若有入旗者 , 亦是奉旨入内务府三旗 。 相较于包衣后妃“抬出”外八旗的情况 , 体现出清代旗民变动次序的阶层差异 。 值得细究的是 , 怡嫔与庆皇贵妃出身良好 , 娘家殷实 , 加上荣宠正盛 , 与纯惠皇贵妃的娘家均归于地位较高的佐领下人 。 反之 , 芳妃与禄贵人娘家身份低微 , 又人丁寥落 , 皇帝对于她们的重视程度不若诞育扶养皇嗣的妃嫔 , 不但入旗较晚 , 还被拨入地位较次的管领下人 , 体现出嫔妃出身的差异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