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闻一:“山地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百年争斗

_原题为 闻一:“山地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百年争斗
自9月27日始 ,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争夺“纳卡”地区再燃战火 。 所谓“纳卡” , 是个缩写词 , 它的正式名称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 。 如果从意义上来说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是“山地卡拉巴赫”的意思 。 在南高加索的小高加索山脉有个广阔的地区叫“卡拉巴赫” , 一个是“平原卡拉巴赫” , 另一个是“山地卡拉巴赫” 。 东部为“平原卡拉巴赫” , 归属阿塞拜疆 , 而位于西部的“山地卡拉巴赫”却插在亚美尼亚和和阿塞拜疆的中间 , 是两国争夺的地区 。
由于民族的不同、信仰的差异、居民诉求的相向 , 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殊与重要 , “山地卡拉巴赫”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国争夺利益的博弈场所、当地居民受大国控制和制约的禁地 。 250年来 , 从一这地区出现“卡拉巴赫汗国”时起 , “山地卡拉巴赫”一直被架在他人的车上颠簸前行 , 道路曲折 , 命运坎坷 。
山地|闻一:“山地卡拉巴赫”——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百年争斗
文章图片

阿塞拜疆临近纳卡边境的塔塔尔地区的受损的房屋 。
俄罗斯帝国时期
从18世纪开始 , “卡拉巴赫”地区就是俄罗斯帝国和波斯、土耳其激烈争夺的地区 。 各方争夺的焦点就在于要把里海边上的巴库据为己有 , 一是因为巴库地区的极其丰富的油田蕴藏着不可估量的石油 , 二是巴库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它背靠大高加索山脉的崇山峻岭 , 面对广阔的里海 。 历来都是土耳其、波斯登陆高加索的桥头堡 , 也是沙皇们扩展南疆势在必夺的滩头要地 。 只要占领了巴库 , 从格鲁吉亚直至黑海边的巴统 , 就有了一条无法攻破的战略线 。 而卡拉巴赫就恰恰位于从巴库直至巴统这条战略线的中央位置 。
叶卡捷琳娜二世征服了巴库汗国 , 开拓了通往卡拉巴赫之路 。 而到了亚历山大一世时 , 卡拉巴赫汗国就“臣服”了俄罗斯帝国 。 1868年 , 卡拉巴赫就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新建制——实行督军管制的“伊丽莎白省” 。 从此 , 卡拉巴赫地区就成为“里海的巴库—黑海的巴统”战略线上的不可舍弃的防地、俄罗斯帝国南高加索边疆的不可逾越的堡垒 。 尽管如此 , 波斯、土耳其的经济、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地仍很深厚 , 尤其是居民的成分和宗教信仰 。 在“山地卡拉巴赫” , 原先居住的是亚美尼亚人 , 而在“平原卡拉巴赫”则主要居住的是阿塞拜疆人 。 近百年来 , 尤其是“不被承认的卡拉巴赫共和国”成立以来 , 阿塞拜疆在自己实际控制下的“卡拉巴赫共和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逐渐减少该地的亚美尼亚居民 , 逐渐增加阿塞拜疆居民 。 而亚美尼亚则在自己的境内和在“卡拉巴赫共和国” , 大量驱逐阿塞拜疆人 。 这种居民成分的大幅度变化成了亚阿双方争夺“山地卡拉巴赫”的焦点 。
至于信仰 , 那在“山地卡拉巴赫”是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 由于历史上长期依附于波斯、土耳其 , 这里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 而阿塞拜疆人则接受的是与俄罗斯东正教接近的基督教 。 在苏联时期 , 受“苏联化”民族政策的影响 , 近30年来 , 新俄罗斯国家的国际地位的降升急剧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蹒跚 , 以及处理南高加索地区民族关系政策的利益变化 , 都给双方居民信仰上的差异添上了更多的不和因素 。 至于文化 , 亚阿双方都强调自己有着不同于对方的悠久的、深厚的文化传统 , 而这些文化是不可溶于一体的 。
也许 , 可以说 , “山地卡拉巴赫”问题是在这一地区各帝国利益争夺和冲撞的历史遗产 , 而这遗产的沉重现在不得不让接受这种遗产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 。
苏联时期
及至近代 , “山地卡拉巴赫”成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争夺的地区 , 进而成为南高加索动荡不安的根源之地 , 与两国的国家建国史以及它们与苏联的关系史关联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