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周之桓评《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〡历史与传说之间的中世纪

_原题为 周之桓评《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〡历史与传说之间的中世纪
英雄|周之桓评《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〡历史与传说之间的中世纪
文章图片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 [法]雅克·勒高夫著 , 鹿泽新译 ,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 264页 , 99.80元
在人们的印象中 , 历史学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faits) ,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史实 。 我们所知的历史应该不是想象出来的 。 然而 , 这并不影响历史学研究“虚构”的“想象” , 因为正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著名史学流派“年鉴学派”所说的 , 历史学研究的是一种“总体的”历史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 一批法国历史学家——既包括在国内为人熟知的乔治·杜比、雅克·勒高夫 , 也包括妮科尔·洛罗(Nicole Loraux)、皮埃尔·维达尔-纳凯(Pierre Vidal-Naquet)等著名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一种“虚构”的历史 。 不管怎样 , “虚构”的历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 1984年 , 在《神话与历史问题》( Question de mythes et histoire)杂志第五十九期 , 米歇尔·卡泽纳夫(Michel Cazenave)对话雅克·勒高夫 , 讨论了历史与想象 。 1985年 , 勒高夫便出版了著名的《中世纪的想象》( L’imaginaire médiéval, Paris, Gallimard, 1985, 1991) 。 这项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图像以及色彩的研究 。 现在我们要谈论的 , 便是最近出版的勒高夫的另一本有关想象研究的力作:《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
想象的历史:现实与虚构之间
中文的美妙在于孔子所谓之“微言大义” , 或者说在于其“模棱两可” , 在于其不确定性 。 当我们说“想象的历史”的时候 , 指的既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历史 , 又是一种研究想象这一主题的历史学 。 而勒高夫的想象研究 , 其实也同时指向两者 。 当人们赋予一些西方中世纪的真实人物或事物以想象的时候 , 通过不断的加工 , 他们的历史成了想象的历史 。 而当历史学家再研究他们的时候 , 便成了一种研究想象历史的历史学 。 想象一词的法语为“imaginaire” , 来源于“imagination” (想象) , 虽然中文的翻译似乎相同 , 但在法语中 , 前者指的便是后者的总体(本书翻译为“意象” , 但想象与意象并不相同 , “意象”由象生意 , 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象 , 以借物抒情 , 在西欧语言可以对应为:topos [τ?πο?] , 因此这一处翻译有待商榷) , 或者说想象的人或事物 。 也可以将“想象”翻译为“幻想”“空想”“虚构” 。 “imaginaire”这一词也来自于“image”(形象) , 但它“超越了形象的领地” , 想象“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 。 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一种文明的幻想体系 , 可以将现实转化为附有激情的思维景观” (第3页) 。 当现实被赋予想象 , 经过加工之后 , 新生之物便位于现实与虚构之间 , 它在时间中沉淀 , 一种全新的想象的历史便诞生了 。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想象的世界 , 是由当时之人想象出来的世界 , 也是汇聚当时之人想象力的世界 , 自然也是最能引发后人想象的世界 。 它身处历史之中 , 也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 在西方文化中 , 这样的世界首推中世纪 , 一个能让人联想到教堂、城堡的世界 , 一个会让人遐想着信仰、魔法、炼金术以及神秘主义的世界 。
即使如勒高夫这样中世纪研究领域的权威 , 要叙述这样一个庞杂的世界也并非易事 。 于是 , 在本书中他将这一世界总结为两方面 , 正如标题所言:英雄与奇观 , 即中世纪的人与物 。 “英雄”在古希腊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但在勒高夫看来 , “这个词随着中世纪和基督教的到来逐渐从西方文化中淡出” , “而本书中所提到的英雄则指的是一些上层社会的人物” , 与古法语“preux”相近 , 与“尚武”有关 , “到了13世纪” , 它转向“风雅、善良、帅气、真诚”等含义 (第4页) 。 勒高夫所讨论的英雄 , 有的是来源于现实 , 但随后便成了传说 ,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查理曼大帝 。 有的则是半传说的人物 , 比如亚瑟王 , 还有《罗兰之歌》中的主角罗兰 。 另有一些则属于虚构 , 比如罗宾汉、魔法师梅林 。 中世纪的想象“在历史与传说之间、现实与想象之间构建了一个混合的世界” (第5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