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大山里的支教老师:我愿一辈子“作秀” 杭州小伙杨明放弃丰厚收入,支教贵州山区11年;走遍黔西30多个村落( 二 )


在黔西地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辍学去外地打工 。2018年,杨明在观音洞镇景山小学教书时,得知苗族村寨里贫困学生杨志远(化名)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父母没有钱支付高中学费 。初中毕业后,父亲想让他出去打工,他不忍心给家里添负担,决定放弃中考 。
杨明来到杨志远家,决定资助他上高中 。
如今,杨志远在黔西县世杰中学念高三,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 。压力大的时候,他就给杨老师发微信 。三年来的家长会,签的都是杨明的名字 。在杨志远心里,“杨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早已把他当做了父亲 。”
上千公里的家访路
今年5月,杨明从黔西坪子小学被调到黔西县新建的锦绣学校 。这是一所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建的学校,帮助1650名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实现就近上学 。
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杨明每天给孩子们上完课再送他们回家 。
这是杨明来贵州支教的第六所学校,有70多位老师,几乎都是本地老师,平均年龄也都在32岁左右,“像我这样36岁的算老的咯,比我大的应该没几个了,”杨明笑着说,被晒得黝黑的脸上皱纹很深,“甚至有人问我你是不是70后的 。”
2008年,24岁的杨明大学毕业,从重庆回到杭州 。对外汉语专业的他在当地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月薪过万,还被公司派驻迪拜,在亲戚眼里是事业有成 。
但杨明不喜欢,“收入再高也没用” 。2009年,瞒着父母,杨明随着一支爱心支教团队来到贵州 。
杨明还记得第一次到贵州的情形,路途格外遥远,没有高速,从贵阳到黔西大巴车走的是一条老旧的公路,沿着大山,一路颠簸 。进入农村后,就像在坐船,摇摇晃晃地开着,车后能扬起一大片尘土 。直到天黑才到了黔西县金碧镇瓦厂小学 。
杨明被眼前的一幕震撼 。2009年,这所小学却像是被时间封印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古老的砖墙,叮叮当当的敲钟声,“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有电铃了 。”学校有将近三百名学生,高原红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稚嫩明亮的双眼,年龄看起来比城市里的小学生要大些,他们对远道而来的老师充满好奇 。
邹安权是瓦厂小学的老教师,比杨明大十几岁 。在他印象里,杨明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小山村支教的老师,“高高瘦瘦的,长得也清秀,一个阳光的大学生 。但他一个外省人,不可能在这地方待下去的 。”
杨明也以为,一年后自己就会回到杭州 。
他和同伴租住在路边的一所房子里,只有一块床板和一盏电灯 。旁边就是一个牛圈,老鼠经常光临他们的住所 。没有办法洗澡,就用毛巾简单擦一下 。实在忍不了,杨明就去附近的地下河里洗澡 。
最大的困难是挑水,尽管从小在农村长大,杨明也没有挑过水 。吃住的用水要从一公里的地方挑来,山路难走,扁担硌在他瘦弱的肩膀上,疼得说不出话 。因为买菜不方便,孩子们经常会给杨明送来青菜和鸡蛋 。
九月初,班里转来一个学生,每天都穿着雨靴,拄着一个长长的木棍来学校,有时候全身都是湿的,杨明觉得诧异 。国庆放假前,他就跟着男孩一起回家,一路泥泞坎坷,必须要拄着木棍前行,还要赶走野狗和突然从草丛里出来的蛇 。山里的天气时常下雨,一路有很多污水坑 。
没多远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到家时已天黑 。家长看到杨明一脸惊讶,“你是第一个到我们家里来的老师 。”
也是从这时候起,杨明开始了他漫长的家访路 。山路崎岖,直线一公里,走起来得个把小时,“一个孩子这头喊一声,那头是能够听到的,但是要上山下山 。”最远的一次他走了两个多小时,有七八公里 。11年里,穿坏了无数双鞋子,有时候一双新鞋都穿不到半年 。
“附近几十个村子都去过了 。走出了一条长征路,这是绝不夸张的 。”杨明说 。
杨明的脚上全是伤口,每到冬天,就像冻疮一样开裂,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用了不少药都不管用 。一次他走在家访路上,一个学生的奶奶招呼“杨老师,来我家坐一下 。”她拿出一双毛线织的鞋,用方言说“你这个脚皲裂开了,这是冻伤了,你试试我这双鞋 。”杨明穿进去,不大不小,非常合脚 。温度从脚心向上蔓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