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桥|志愿军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上多少桥
_原题为 志愿军雄赳赳跨过鸭绿江上多少桥
你的脑海中 , 可能有这样一幅画面 。
鸭绿江面上白雪皑皑 , 巨龙般的志愿军队伍正徒步通过架设在冰凌上的简易浮桥 , 夕阳将战士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 队伍的前端已经步入朝鲜 , 后端还连接着祖国大地 。
照片中 , 战士们背对着祖国 , 我们无法得见他们脸上的表情;画面是定格静止的 , 可勇士们身上一腔热血护沃土、万条铁臂换乾坤的气概 , 却在肆意喷薄 。
照片的名字叫作《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 由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黎民拍摄 , 最初刊发于《解放军画报》1951年第4期扉页 。 近70年间 , 它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电视上 , 成为讴歌抗美援朝的经典之作 。
照片上的浮桥就是抗美援朝期间著名的“马市浮桥” , 位于丹东振安区九连城镇马市村 。
马市有座浮桥不能忘
“马市这座浮桥不能忘 , 1951年1月下旬 , 我就是从马市浮桥跨过鸭绿江的 。 ”站在马市浮桥遗址前 , 93岁的志愿军老兵王万经目光灼灼 , 夕阳在他的脸上映出一道金黄 , 他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
“现在看不到有桥的影子了 。 ”王万经手指向江面 , “那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 多数浮桥是以数以百计的木制帆船相连 , 然后在帆船上铺上很厚的木板 。 志愿军经常夜里过江 , 浮桥也多是傍晚搭建、次日凌晨拆除 。 ”
与很多志愿军战士不同 , 王万经是乘车从马市渡江的 。 时值隆冬 , 水位下降 , 志愿军在封冻的冰面上铺上土石、木板 , 车辆便得以通行 。 “除了是战士过江的便道 , 浮桥还是为前线战士运输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 。 当年 , 我所在的部队驾驶着嘎斯汽车从浮桥通过进入朝鲜 。 ”
王万经的手中 , 有一本剪报册 。 多年来 , 他只要看见与抗美援朝相关的报道 , 就剪下来贴在本子上 , 在浮桥遗址前接受采访时 , 老人手中一直捧着剪报册 。 “当年一同出国作战的战友 , 很多没能活着回来 , 我为了纪念他们 。 ”
如今 , 时过境迁 , 马市浮桥的踪影早已不见 , 但它却被牢牢雕刻在如王万经一样的万千志愿军老兵的心间 。
如果将志愿军过浮桥照片的镜头拉近 , 还能在浮桥桥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画面:在江与岸的连接处 , 在志愿军队伍的身旁 , 一支乐队正在慷慨激昂地演奏 。
《解放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军乐声声送战友 , 天地寒 , 不多言 , 前程漫漫 , 望君珍重 。
“画面中负责指挥的年轻战士就是我父亲韩文昌 , 他当年只有21岁 , ”韩文昌二儿子韩雪松说 , “演奏的目的 , 是欢送志愿军战士赴朝参战 。 ”
“1950年冬天特别冷 , 部队一般是傍晚过江 。 我父亲回忆 , 为了让长长的志愿军队伍都能听到演奏 , 一场演出要进行好几个小时 。 为了防止乐器被冻住 , 有的团员会解开棉衣护着 。 ”韩文昌大儿子韩绿松说 。
“父亲在送别部队时 , 还见到了他的中学老师高树凯 。 两人相见时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 谁都说不出话来 。 父亲说 , 见到自己的老师也投身志愿军队伍 , 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 有同仇敌忾的激奋、有送别的心酸 , 还有担心 。 最后他只对老师说了一句话:早日凯旋 。 ”三儿子韩东松说 。
报道发出后 , 采访人员将报纸和照片寄到了韩文昌家中 。 “我们将照片放大了一幅 , 现在还挂在我大哥家中 , 让抗美援朝精神也在我们小家中传承 。 ”韩东松说 。
2017年韩文昌因病去世 。 生命后期 , 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 三个儿子为了让老人开心 , 经常开车带他到鸭绿江边游玩 。
韩雪松回忆 , 游览时父亲的目光常常是茫然空洞的 , 可当车行驶到当年他指挥过乐队的马市浮桥时 , 他的情绪突然激动 , 双手用力地挥舞着节拍 。
“那时他已经分不清我们哥仨是谁、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了 , 可他仍记得那段岁月 。 ”韩东松说 。
推荐阅读
- 《了不起的分享》86岁志愿军老兵,15分钟回顾上甘岭战役!
- 观影|《长津湖》观影动人场景,全场观众久久伫立,志愿军老战士来看他的战友了……
- 志愿军|《长津湖》预告片透露的细节进攻吹哨,入朝时未去除胸章
- 战旗美如画|鸟巢建党百年文艺演出,舞蹈家黄豆豆化身志愿军战士,燃
- 抗美援朝|记志愿军烈士程树增: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后勤尖兵
- 作战|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穿什么?
- 战友|九旬志愿军老战士深藏功名60余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没有什么可提的”
- 冰雕|长津湖战役背后:129名志愿军战士被冻成冰雕,牺牲后枪口仍指向敌方
- 战友|致敬!志愿军老兵和战友拍下147张战场照片,曾目睹战友遭燃烧弹袭击牺牲
- 志愿军|长津湖战役背后:战斗英雄杨根思与敌同归于尽前,心里最惦记的是一挺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