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穿什么?

_原题为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志愿军穿什么?
“风烟滚滚唱英雄 , 四面青山侧耳听……”一听到这熟悉的歌曲 , 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儿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头戴栽绒棉帽 , 身穿匝道棉衣 , 脚蹬高腰棉皮鞋 , 胸佩“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
入朝的志愿军官兵主要穿我军50式军服
1950年6月25日 , 朝鲜战争爆发 。 7月13日 , 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 。 同年10月 ,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 志愿军从编成到出国 , 时间很短 , 一切准备工作都很仓促 。 首批入朝部队军官都穿着朝鲜人民军军服——朝式带折直筒帽、立领黄呢军服、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统马靴……志愿军干部不带军衔肩章 , 师职以上穿将官服、团营职穿校官服、连排职穿尉官服 , 士兵有穿朝鲜军服的 , 但绝大多数都穿解放军军服 , 都不戴帽徽、胸章……
身穿朝鲜人民军军服的38军首长(左起):军长梁兴初 , 副军长江拥辉 , 政委刘西元
除首批入朝部队换发了朝鲜人民军服装外 , 其余陆续入朝的志愿军各部队 , 均穿着我军50式军服 ,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次统一装备的服装 。 其基本样式为:
干部、战士的冬服戴棉帽或皮帽;干部上衣有两个上挖袋 , 有袋盖 , 单排五粒扣;裤子为西式裤 , 设有后枪袋;战士上衣与干部基本相同 , 两个上袋盖有扣眼 , 明扣;女军人冬服为列宁服 , 小翻领 , 双排十粒扣 , 紧袖口 , 西式裤 。 均用棉平布制作 , 团以上干部为呢料 , 其中 , 团级用粗呢 , 师级以上用细呢(麦尔登呢);颜色为黄绿色 。
50式干部、战士夏服用料、颜色与冬服相同 , 均戴大檐帽(大盖帽) 。 战士上衣为套头式 , 半开口 , 紧袖口 , 两个上挖袋 , 扎线腰带 。 女军人夏服为连衣裙 , 立翻领 , 套头式 , 前襟上部开口系3粒扣 , 两个上挖袋 , 长袖 , 紧袖口处系1粒扣 , 中腰有布制腰带 , 裙子下摆长及膝盖以下 。 从1951年起女军人夏服另配长裤 。
志愿军部队均不佩戴“八一”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 因为是以“志愿军”身份参战的 , 当时严格规定:入朝前 , 所有人员和单位必须将帽徽、胸章等一切具有人民解放军标记的物品留在国内 , 印信与文件一律上缴 。 故盛传的所谓“一八〇师军旗被缴”纯属不负责任的无中生有 。
1950年冬 , 穿50式冬服的解放军指战员纷纷要求加入志愿军部队 , 参加抗美援朝
让党中央挂念的志愿军冬服
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一个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还一个就是冬服紧张 。
为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 , 总后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 , 赶制棉衣34万套 , 棉皮鞋36万双 , 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顶、条) , 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 。 但因入朝部队增加 , 且形势紧迫 , 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 。 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 , 已是冬天 。 朝鲜北半部冬季非常寒冷 , 而从中国南方赶来的部队还来不及换冬服 。 1950年11月6日 , 在沈阳车站 , 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见到第九兵团第20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 , 头戴大檐帽 , 脚穿胶底单鞋 , 大为震惊 , 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20军副军长廖政国 , 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 。 但是军情十万火急 , 20军的58、59和89师基本都没有停车而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 , 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60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不多的厚棉衣和棉帽 。
入朝前守卫在鸭绿江边的东北边防军战士 , 戴着大檐帽
冬服不足 , 成为志愿军入朝后面临的严重问题 。 在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 , 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 , 全军二万五千伤员 , 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 约一万五千人 。 原因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 , 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补充 。 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 , 唯一办法是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 。 据不完全统计 , 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被拆完了 。 ”在清川江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 , 志愿军参战部队更是因为缺少棉衣吃了大亏 。 参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20军、27军 , 由于紧急入朝参战 , 部队没有配齐冬季御寒服装 , 致使非战斗减员极大 , 仅27军在第一天行军中 , 就冻伤了700余人 。 20军、27军甚至有3个连队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设伏地点 , 成为令美军敬畏的“冰雕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