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准确定义两者的主要区别

问得好!我都了解三十年了也没见有砖家详细解释。但是大家都在经常使用这两个词,两个根本没人知道什么意思的词汇,也算是汉语中的奇葩现象了。
要追溯起源很难了,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我通过《私人订制》的第二个故事,才彻底搞明白什么叫“艺术片”和“商业片”。
直捣黄龙,这是“影评家”们创造的一个巨大谎言,目的是为了他们在影视评论时方便的指鼠为虎、指虎为鼠。
举两个实例大家就明白了,冯小刚的《夜宴》《私人订制》,即使谈不上十分优秀,但也绝不可能粘上“垃圾片”仨字。但是评论者们做到了。《泰囧》怎么看都很垃圾的电影,评论硬说好!就是好!一些人联合起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艺术片”“商业片”就是他们使用的评论工具。你冯导乱说话得罪了大人物和我们,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你拍的再怎么好,我评论一下“无非商业片而已”。
某导给我们的印象都不错,就是才华差些,不要紧,他拍的电影是属于“艺术片”,大家看不懂的!你觉得他的电影很差那是因为你水平不够。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两个词,我教大家一招,很清晰明了。
【啥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准确定义两者的主要区别】 当,一部作品同时具备了编剧艺术、摄影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剪辑艺术、特效艺术、动作艺术等等……那一定是“商业片”。因为艺术集中,好看,能卖钱。例子太多了,《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天生杀人狂》《黑客帝国》……不一而举。
当,一部电影中只有一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出色,其他都可以忽略不看,这就是“艺术片”。他们创造个更好的词叫“纯艺术片”艺术单一嘛,所以纯粹,纯艺术。
商业片是大型交响音乐,可供持续欣赏的。艺术片就是弹棉花。只供给特殊偏好的人。
——————————————————————
真正精准的区分应该是:大众片和小众片
这就很科学了。
商业性艺术性兼具的大众电影太多,就举几个小众电影的例子,《刺客聂隐娘》《花样年华》《太阳照常升起》《卧虎藏龙》《路边野餐》《秋喜》《不能说的秘密》(注意!看内容,不要看票房)……其实也很多的,它们的叙事逻辑有的清晰有的不清晰,有深刻的意境特征和解谜特征,可即便是清晰的,也是明戏中含着暗戏,有更多的解读,这是小众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网友五十三
卸腰。怕说的不对给自己学校丢人,匿了。其实我认为文艺片和商业片这种区分有点不太严谨。不是卖座的就都是商业片,也不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就是文艺片。硬要区分的话不如讲是film和movie的区别。一个是严肃电影,一个是娱乐电影。一个有着严谨的剧作结构有深层探讨的思想问题而非好莱坞式哲学小甜点拼盘;一个更多是注重娱乐性带给观众超心理预期的丰富信息,易引起观众兴趣,附带通俗易懂的中心思想。另外就是按成本来区分了吧。通常商业片的成本远大于文艺片。
■网友五十三
很简单的一个区分。两个方向——注重电影的艺术表达/注重电影的盈利。但是定性与量化标准有困难性。
存在既注重电影的艺术表达也注重电影的盈利的片子——即两个方向并不是完全对立,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对立。仅为两个倾向,并且没有严格的边界——即电影的艺术表达本身也可能是电影盈利的一个要素。可以进行讨论,但是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完全定性。
电影语言、剧作、视觉语言都存在潮流与反潮流,一般情况商业电影会使用有市场的元素,但是反潮流也有可能是商业片——即一些小众元素的人群大小开始接近主流人群且还有增长的趋势时,也能成为或在未来成为主流元素,这样就存在商业潜力。所以小众与否以及商业元素是否使用有时候难以衡量,但是可以在元素的使用的艺术性上产生探讨。
关于元素的定性,因为主流人群本身是一个复合群体,且在不同的领域、分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背景的意义上某些小众人群也可以归类为主流人群。商业电影的另一种趋势可能会是尽可能的迎合更多的主流人群中的子人群,使用不同的元素对应不同的子人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