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准确定义两者的主要区别( 二 )



存在一定数量的完全不为盈利为目的的影片/电影,但是其中良莠不齐,并不能衡量该影片是否有足够的艺术表达。同样艺术本身也是可以投资的,其中的商业价值的盈利性有时难以衡量,且或多或少会受到投资人的取向影响。类似于众筹途径产生出来的所谓艺术片有时候是否有足够的艺术表达也会成为尴尬的问题。
且商业电影也不断的从艺术电影中学习镜头语言、剧作与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法。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到电影史中有些作品因为使用了独特的镜头语言、剧作与视觉语言或者在影视风格的定义的方向上,对电影表达的形式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么从狭义的角度,这些作品能够被严格的定义为艺术片。然而却不能被严格的定义为非商业片。
关于什么样的表达能够算作艺术表达,参见艺术史与电影史。但是现代艺术门类的纷繁复杂,以及不同门类产生的不同定义,同样有潮流反潮流的趋向,以及定义的话语权的争夺。依旧不以表达的形式为判断基点,而是应该从表达方式与表达内核的关系和表达的效果进行谈论。
是否有可以被定性的商业片,在将某部与某些电影定义为商业片的意义上,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明显的流行元素堆砌用于填充电影市场对电影的需求的影片,包括某些成功作品的系列化后的后续作品。这类影片都可以找到模式化的大量同类型影片,且在该门类下资金一定程度泡沫化——大量的热钱导致作品同质化严重的同时,除了少数优秀作品还存在大量以次充好的作品。过度的资金的注入也导致了某一系列作品的续作逐渐消亡不再热卖。而狭义上来说这些以次充好的作品能够被严格定义为商业作品,且能严格的定义为非艺术片。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在狭义的尺度上有明显的质量差异。在难以定性的模糊区间内——即有确定的艺术表达的影片且有确定的填充市场需求的趋势的作品之间,好坏的区分也需要具体量化到表达上。且好坏的比较有时是多方向的——可以存在在剧作与镜头语言上十分套路,但是在色彩元素风格的运用上十分有独创性的影片/亦可以存在镜头语言和剧作上十分独创,但是在色彩的使用上选择主流的鸭绿—鹅黄的套路。
在相关的定性问题上,定义艺术电影在艺术表达的程度上的标准是十分困难的,量化与过多方向性是难以确认标准的原因。但是关于一部电影是否有艺术表达是可以确实讨论的——并不是不可知人群口中的不可知的玄学问题,且玄学问题中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划分是不具体讨论电影本身表达的伪命题。

■网友五十三
我的一点看法→
商业片=事件+激烈的矛盾冲突+解决
矛盾冲突可能是战斗形式,也可能是激烈的情感冲突,冲突越激烈越密集,观众看着越爽(情感或情绪被刺激冲击),俗称“无尿点”。
评价高的商业片一般具有两个优点,一个就是冲突密集特效好,穿插恰到好处的笑点,还有一个是稍微加点内涵可以让观众在爽之外可以稍微讨论一些东西。但是肯定不会是很深的东西,不能让观众思考起来觉得太费力,因为看商业片的观众以放松为主。
文艺片=一个故事
有没有冲突无所谓,文艺片在讲故事,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很深刻的东西。
好的文艺片也具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故事完成度高故事讲得好,另一个就是角度和思想够新颖够深刻。
所以两种片子受众注定不一样,喜欢商业片的嫌文艺片节奏太缓,全程尿点,无聊,还可能看不太懂,喜欢文艺片的嫌商业片浅薄。
好的商业片注定是主流,主流观众喜欢自然能赚钱,是导演刻意去迎合观众的喜好,连笑点都是刻意营造的,所以就叫商业片了,好的文艺片一定是小众的,导演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不需要考虑市场,如果能博观众一笑那一定是因为更深刻的幽默,喜欢的观众会自己主动来共鸣,不可能上座挣到钱,所以就叫文艺片咯。
所以我们国家的电影与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之间的差距其实是烂的商业片和好的商业片之间的差距,商业片和文艺片因为受众完全不同所以根本没有冲突,更没有优劣之分,各自都有好片烂片,所以麻烦个别导演别再辱骂中国观众了,拍文艺片的根本不在意观众,拍商业片的如果拍出来的东西观众不喜欢那就是因为他拍的烂,没别的理由╮(╯_╰)╭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