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影没讲明白,真实历史中金刚川到底是怎么回事?

_原题为 电影没讲明白 , 真实历史中金刚川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江紫辰】
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金刚川》上映 , 看完这部电影的朋友们肯定好奇 , 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上的1953年夏季攻势 , 到底是不是像电影里所展示出来的样子 , 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
电影《金刚川》讲述的是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1953年7月13日金城以南地区反击战 。 为了保障大部队顺利抵达(电影说是师级规模)金城方向河对岸 , 从而在金刚川架起大桥 , 电影就围绕这座桥讲述 。
真实的历史中 , 志愿军第60军以及工兵团在金刚川架起很多个桥梁 。 但由于关于金刚川一带架桥的资料零碎 , 目前笔者没有找到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 , 仅仅知道两处桥梁 。 一处是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工兵连在金刚川下游的沃尾渡口架起的大桥 , 一处是工兵第10团第三连在金刚川流域主要渡口岩里架起的大桥 , 因此叫岩里大桥 。
这两处大桥的作用都是确保第60军在夏季攻势作战时的弹药物资等补给能够顺利运输到第一线 。 并非像电影里讲述的那样 , 架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部队顺利赶到金城前线 。
大桥主要作用是一条补给线 , 为前方运输弹药、粮食、药品等 。 而且不是第三阶段才开始修建这个桥 , 而是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修建 。
既然大桥的作用是保障前方作战弹药物资等补给 ,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有关志愿军第60军后勤保障方面的资料 。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后勤部于1954年11月写的【1953年夏季战役后勤工作总结】写道:“整个战役从五月十二日起至七月二十七日和平签字止 , 历时77天 。 根据朝鲜气候特点 , 恰处于每年惯例的雨季之前及雨季初期 , 同时我东西作战地区全系山区 , 东线鱼隐山海拔1200多公尺 , 反击之敌阵地也大部在900至1000公尺以上 , 峰峦重叠 , 沟壑交错 , 道路狭小 , 行走攀登困难 。
公路只能通到团及远战炮群 , 人力运输线延长15至70华里 。 同时金刚川 , 金城川之水与我军、师供应点与团以下前沿拦腰割断(江西系发起战斗后形成) , 雨季开始水位激增 , 桥梁被炸毁及冲断迫使部队形成杯水作战形势 。 江东由于准备时间较长(四个月) , 而江西则由于争取战机 , 准备时间仓促(一礼拜) , 防区狭窄(我一个军接友军一个团正面) , 形成人缺住处 , 物无放所(物资大部露天) 。
特别是正值雨季开始 , 而路基较江东更坏 , 战前军曾先后动员步兵63个连 , 工兵13个连 , 虽作出标准工6万多个 , 至发起战斗时仍不能顺畅通车 。 部队渡江后 , 原非敌我所占之真空地带公路不能在短时间内构通 , 至汽车送到终点后 , 部队不得不完全依赖人力远返后方70华里进行补给 , 更增加了运输上的困难 , 影响战斗的发展 。 ”
从这段不难看出 , 当时因为雨季水位不断增高 , 加上美军飞机、大炮频繁轰炸桥梁 , 导致志愿军第60军后勤保障十分困难 , 后勤部队压力很大 。 当时在江东的第60军师一级供应点均在金城川北、团一级则紧偎川的南岸 , 同时公路基本上均可到达师团 。
为了应付雨季及战斗发起后金刚川对第60军运输上的威胁 , 战前以团的供应点变成师的前进库 , 进行物质囤积 , 这样基本上减少了部队背水作战对第60军供应上所造成的困难 。
第60军后勤采取前重后轻的两个梯队配备 , 以两个队 , 两个所、两个站及军械仓库 , 组成后勤的第一梯队以下泗洞(兵站位置)为核心地区 , 同时展开工作 。 两个队加以配属炮兵车辆由军战时运输指挥所统一指挥 , 担负军到团及远战炮群的物资运输(基本上是公路通到哪里就送到哪里) 。 第一兵站负责主副食及战斗器材的收发 , 第三兵站主要负责日用品及食品的储备 , 军械库则负责所有弹药的补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