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好日子跟着黄河往前奔

「尖扎县」好日子跟着黄河往前奔
文章图片

刘贵明带领城上村村民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及加工产业 。
「尖扎县」好日子跟着黄河往前奔
文章图片

如今的城上村大变样,村子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
「尖扎县」好日子跟着黄河往前奔
文章图片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小小核桃变成城上村村民家的“致富果” 。
「尖扎县」好日子跟着黄河往前奔
文章图片

在工作组的帮扶下,何生录家盖起了新房,开办了超市,如今的日子像花儿一样美 。本报采访人员 黄灵燕 摄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西南部,有个城上村 。作为全镇惟一一个回汉混居的村落,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 。
2015年10月,国网供电公司尖扎县供电公司成为城上村联点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刘贵明走马上任 。其实,对于刘贵明这个“老电力”来说,城上村并不陌生,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他就在这里挨家挨户抄表、收费 。
“以前我天天跟群众打交道,认识不少村民 。驻村后,走村入户时有些老人还记得我,感觉很亲切 。”这份熟悉的背后隐含着发展的短板,除了村委会这栋楼和进村的硬化路,村里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
村民思想保守,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正如刘贵明所了解的这样,精准扶贫开始后,这个114户468人小村子被确定为重点贫困村,全村29户90人被列为贫困户 。
“扶贫扶贫,这回能成吗?”
守着黄河没水喝 。很难想象,这么矛盾的场景曾在城上村上演 。受制于此,这个人均0.87公顷耕地的农业村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产业优势 。
“家家户户都在喝窖水,吃水都困难,还谈什么发展?”眼看土里“刨”不出好收成,不少有能力的群众投亲靠友外出经商、务工 。留下来的村民收入来源单一 。就拿29户贫困户来说,建档立卡之初平均收入1650元 。
2016年,即将通水的喜讯传遍了城上村,一直在谋划出路的刘贵明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
“城上村的核桃个大皮薄,软梨香酥爽口,瓜果产业是其优势之一;村里有历史悠久的元代古城墙遗址,还有青海民间社火、民间小调等,这是其优势之二;城上村距离镇中心约1.5公里,交通便捷是其优势之三 。”
依靠优势谋发展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刘贵明和村两委、村民代表反复商量,最终决定将果蔬种植和旅游开发作为城上村致富产业 。
“村里有8公顷的荒地 。之前种过小麦、油菜等作物,但由于水电等问题,慢慢就撂荒了 。当时我想,既然水的问题解决了,那还是应该从老本行抓起,建60栋温室大棚,大力发展果蔬种植及加工产业,改变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荒地变温棚 。经过沟通,刘贵明从县里争取到500多万元的项目,又联系“娘家”国网尖扎电力公司拿出115万多元用于电力线路铺设 。2016年3月,温棚正式开工建设 。
在温棚施工如火如荼之时,刘贵明一鼓作气,按下了城上村发展的“快进键”:通过招商引资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建成文化活动广场;实现农电网改造、电信网络入户、电热炕全覆盖……
村民海力买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 。15年前,她从寺门村嫁到这里 。由于婆家家境贫寒,结婚不到两个星期,她就和丈夫马乙吉热沙外出打工 。有些积蓄后,他们自己开起了拉面馆,日子这才一天天好起来 。
“以前都在外地,每年回来的次数不多,村子似乎没什么变化 。现在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文化广场、休闲广场上体育健身设施齐全 。网络全覆盖,家里还装上了电热炕 。环境好得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