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间|这座明代古桥为何400年间几度沉浮

_原题为 这座明代古桥为何400年间几度沉浮
10月18日 , 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冉冉升起”一座古桥 , 所谓“升起” , 其实是因为湖面水位下降 。 消息传开 , 游客和古桥建筑爱好者纷至沓来 , 一睹这座明代古桥的真容 。
这座从湖中“升起”的古桥 , 名为万年桥 。 其实这不是它第一次浮出水面 。 对于居住在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岭下村的村民们来说 , 已经多次目睹了古桥“出水”的壮观场面 。 每逢这个时刻 , 今年70余岁的彭德建老人便会搬来竹椅 , 在自家院里眺望几百米外的古桥现身 , “这是一份记忆和念想!”他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说 。
湖水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仙女湖 , 是新余市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 湖内有100余座岛屿和数万公顷原始森林 , 是亚洲最大的亚热带树种基因库 , 也是江西省最早开放的湖泊型景区 。 2016年8月 ,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仙女湖“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 , 被推崇为“爱情圣地”和“演绎爱情经典的摇篮” 。 其实 , 爱情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 。 承载着岁月沧桑的万年桥 , 在这片人间仙境里 , 留下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又揭示了古代劳动者怎样的智慧与机巧?
【年间|这座明代古桥为何400年间几度沉浮】“水中之梁”为何经数百年冲刷而不倒
万年桥全长384米 , 桥宽7.68米 , 据记载 , 整个造桥工程历时10个月 , 共耗银2万余两 。
陪同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专程实地考察的许国平 , 是江西省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据其介绍 , 万年桥分桥基、桥拱、桥面三部分 , 其中桥基由10座千枚岩石垒砌的桥墩组成 , 桥拱共有11孔 , 曲线轻盈圆润 , 桥面宽阔平整 , 铺着大青石板 , 两翼护以望柱与栏板连环相扣的石栏杆 , 上琢以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 , 刀法雄健细腻 , 栏杆两端衔有两对抱鼓石 , 恰好与桥头的两对石狮背脊相对 , 可以说 , 其建造之精巧 , 是集当时造桥美学之大成 。
拱桥古时被称为“水中之梁” , 根据万年桥每个桥墩均嵌有风格粗犷的吸水兽 , 以及从桥墩迎水面呈锥状坚挺的分水金刚雁翅墩来看 , 许国平分析 , 这种构造不但奇伟挺拔 , 而且具有分滔析浪的作用 , 减缓了湖水冲力 , 巧妙地发挥了桥基的自我保护功能 , 这也是确保拱桥稳固的先决条件 。
许国平说 , 中国有着1800多年的拱桥建造史 , 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傲立世界建桥史册 , 其中万年桥的桥拱便是堪称完美的压力拱 , 除桥墩花岗岩石用糯米汁拌石灰胶合外 , 每一个桥拱均用多块长条石和短块石组合砌筑 , 长短块石的连接面凹凸镶嵌以增强抗剪切力 , 满足施工时稳定桥拱的需要 , 能够保证桥面传来的荷载通过拱形将压力传递给桥墩 , 而不需额外采用抗拉材料 。 至于桥面采用青石板 , 则是因其不但耐磨而且颜色易统一 , 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喜欢选用的一种道路面层材料 。
“构造上的科学合理、选材及施工时的精心严谨 , 这种‘优优组合’构成了万年桥在水中历经数百年冲刷而不倒 , 这是老祖宗的智慧 , 也是工匠精神的生动案例!”许国平感慨地说 。
“十万移民”使万年桥湮没水中
1958年 , 因兴建江口水库 , 分宜县城乔迁新址 , 十万余居民随之搬迁 。 仿佛一夜之间 , 万年桥与分宜古城一道 , 沉入烟波浩渺的湖水中 。 后来 , 为了通航的便利 , 跨度达14.4米的中拱被炸毁 。 从此 , 这座有着402年通行历史的大型古桥 , 留在了史书和老人们的记忆里 。
在万年桥淹没61年后的2019年 , 频频现身的万年桥与新余市其他200余座古桥 , 被列为该市首批古桥保护单位 。 与此同时 , 新余市拨出专项资金 , 启动首批古桥保护工程 , 通过修葺、禁航及编制保护规划、出版相关资料图书等 , 使之成为乡愁的载体和地方文化底蕴的象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