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淮安市清江浦区精准推进园区产才融合

【英才|淮安市清江浦区精准推进园区产才融合】近年来 , 淮安市清江浦区按照“做精主城、做优新城、做强港城”布局 , 聚焦园区产业发展需求 , 统筹推进产才融合发展 , 形成人才与产业“双轮驱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
产才“同步规划” , 助推精准引才 。 提档升级园区人才政策 , 瞄准制约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难题 , 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技政策九条”等扶持政策 。 实施“清江浦英才计划” , 分类制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以及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人才科技创新支持、平台载体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5方面12条政策 。 2019年区财政投入1098万元用于全职博士、进站博士后、技能大师等人才奖补 。 将天士力帝益、正大清江、澳洋顺昌等龙头企业打造成人才集聚地 , 提前布局、精准对接人才 , 成功引进北京大学全职博士付星星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 先后引进并入选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10人、省“双创博士”7人;市“淮上英才计划”领军人才18人、团队5个 , 累计向上争取资金2730万元 。 2019年 , 澳洋顺昌入选淮安市唯一省“双创团队”项目 。 自2017年开始组建的正大清江人才团队 , 成为首个市“淮上英才计划”300万元团队资助项目 , 实现了顶尖人才引领支柱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
政企“同向发力” , 突出无缝对接 。 创新评价机制 , 建立人才项目联审制度 , 将人才项目“第一道”评价权放给园区 , 把好项目筛选“入口关” 。 实行人才评价“问东家” , 将资助重点从人才转移至用人主体 , 根据企业支付人才的薪酬水平、项目支持情况 , 分层分类最高给予100万元奖补 , 先后培育并入选省“科技企业家”5人 , 省“333工程”27人 , 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2人、能手7人 , 省“苏北急需计划”89人;市“533英才工程”303人 , 累计向上争取资金570万元 。 牵头开展“院企同行·合作共赢”“万千游子看家乡”等对接交流活动 , 按照企业技术需求 , “订单式”开展人才活动 , 为企业拓宽引才渠道 , 提升引才精准度 , 降低用才成本 , 引进大学毕业生809人 , 招录 “名校优生” 41人 。 今年以来 , 以园区“去行政化”改革为契机 , 开展人才调研大走访活动 , 摸清区属国企人才需求 , 提供“名校优生”“名企优才”等政策扶持 , 拟定人才用编计划 ,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园区发展急需的金融财会、城市规划、建筑工程等专业性人才 。
校地“同频共振” , 推动靶向创新 。 整合清河经济开发区的“五大园区”创新载体功能 , 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 , 对接大院大所 , 从市内外“人才库”双向“借智” 。 用好本地高校资源 , 与淮阴工学院共建淮安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 牵头园区企业与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 , 按需开设专业课程 , 培养急需对口人才 。 深化产学研合作 , 通过共建实验室、设立助学金、开展夏令营等合作形式 , 联动搭建创新平台 , 联手开展项目申报 , 联合开展技术研讨 , 催生“一区五园”创新要素激发活力的“化学反应” 。 2019年 , 园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142人 , 达成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3项 , 引进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在内的领军人才7人 , 帮助正大清江成为南京医科大学董事单位 , 与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共建“创新药物开发联合实验室”;推动共建“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协助柴米河农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成立生物基质肥料技术研究团队开发新产品获利2000万元 , 助推企业成为全区首个“新三板”挂牌的农业企业 。沈雪娇 颜 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