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 与萎缩性胃炎不同 , 浅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 , 黏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 , 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 。
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本文插图

基于镜下所见及病理报告腺体有无萎缩 , 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 。
基于有无Hp菌感染 , 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
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
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本文插图

A , 慢性浅表性胃炎; B , 慢性浅表性胃炎(HP+);C , 慢性萎缩性胃炎;D , 肠上皮化生
“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 , 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 , 为消化系统常见病 , 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 。 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 , 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 , 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 , 伴嗳气、恶心、泛酸 , 偶有呕吐 。
目前认为 ,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 , 如无明显临床症状 ,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
为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这么高?
著名消化病专家闫强主任认为:
1.胃黏膜变化易受到胃镜检查前饮食的摄入(如酒 , 刺激性食物等)和检查前是否吸烟的影响;
2.检查时病人恶心、干呕等的影响;
3.胃镜医师的手法和熟练程度;
4.内镜医师担心漏诊 , 胃黏膜稍有异常时 , 不敢做出正常胃黏膜的诊断;
5.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率过高 , 成年人即使无任何症状 , 经胃镜检查后大多被诊断为胃炎 , 很少有正常者 。
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本文插图

6.胃炎的分类标准尚不统一各种名词混杂 , 常发生同一种内镜表现而得出的诊断却不同 。 即便是同一天检查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得出的内镜下诊断也不相同,让患者无所适从 , 有时候为了求证到底是何种胃炎不得不三番五次跑遍各家医院检查胃镜 , 结果令患者大失所望的仍是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 。
【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7.有关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概念尚不明确 , 故造成只要有Hp感染就诊断为Hp相关性胃炎 。 这就是我国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现状 。
据统计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检出率达80%-90% 。 这么高的比例 , 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胃炎发病率 。
事实上 , 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 , 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 抑或是精神压力等因素造成的 , 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 判断是否有黏膜炎症 , 要靠病理支持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要不要治疗?
其实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 有70-8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只要通过好好保养就会好转!
该病症状无特异性 , 可表现为胃部疼痛、饱胀及堵塞感 , 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现象 , 可由饮食不当、情绪刺激、劳累和气候变化等引发 。
患者症状的有无及轻重与胃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部分患者可以没有症状 。
闫强医生|检查出“慢性非萎缩(浅表)性胃炎”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