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二 )


林业经济的全面兴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 , 根据云梯山多田少的乡情 , 乡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 , 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 , 着力发展林业经济 , 引导群众种植山核桃、早笋、毛竹、药材等经济作物 , 有效地提高了群众收入 。
山核桃是云梯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然而1985年面积仅有78亩 。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 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大面积种植山核桃 , 1991年面积达1000多亩 , 2003年近6000亩 , 2013年总面积猛增至13700亩 , 占全乡经济林总面积的29% , 使云梯一跃成为宁国山核桃主产区之一 。 随着产量的快速提升 , 山核桃深加工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变迁|宁国云梯畲族乡的历史变迁(下)
文章图片

早笋是出笋早的鲜笋 。 因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而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 。 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 农业技术人员经过调研实验 , 发现云梯乡土质适合种植早笋 。 在乡党委政府大力倡导下 , 1987年全乡早笋总产达200吨 , 1989年建成万亩竹笋生产基地 , 1998年更是达到11300亩 。 一般每亩产值1000元左右 , 采用覆盖技术后 , 每亩产值最高可达2.5万元 ,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
种植毛竹是云梯乡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 , 然而1985年全乡毛竹总面积却不足2000亩 。 在乡政府的推广下 , 2003年发展至5700亩 , 2013年达8800亩 , 占全乡经济林总面积的19% 。 另外 , 云梯还充分利用良好的土质和气候 , 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 种植宁国贝母、宁前胡和白术等优质药材 , 2010年总产量达35吨 。 2013年 , 全乡经济林总面积达47000亩 。
小康建设成效显著:一直以来 , 乡党委政府以奔小康为抓手 , 着力民生 , 努力提高云梯畲族乡两个文明建设水平 。 由于集体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 1994年 , 畲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554元 , 达到宣城地区制定的小康标准 , 在宁国县首批基本实现小康 。 1997年 , 云梯乡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双基”达标 , 当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 , 同时完成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
一直以来 , 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畲乡云梯的发展 , 为改善当地群众就医条件 , 1995年 , 省、县财政拨专款12万元 , 建起了780平方米的乡卫生院大楼 , 2013年乡卫生院又扩大到1500平方米 。 为丰富群众特别是畲民的文化生活 , 乡党委政府决定让每年“三月三”山歌节常态化 , 成为畲乡传统娱乐项目 , 并安排专款 , 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
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云梯畲族乡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2014年 , 云梯畲族乡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 。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 , 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 超前谋划 , 在借鉴浙江、福建畲乡发展经验基础上 , 因地制宜 , 制定了2015—2030总体规划图 , 并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 即在做好常规工作基础上 , 立足把“青山绿山变为金山银山” , 以特色文化兴乡 , 以特色旅游兴商 , 以特色产品富民 , 短短几年时间里 , 就引领畲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
以特色文化兴乡:乡风、乡情、乡史构成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 , 是一个地方的灵魂 , 有了魂 , 才可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 才有精气神 。 在为畲乡筑魂的工作中 , 云梯畲族乡党委政府做了以下事情 。
首先是发掘传统文化 。 云梯虽地处天目山腹地 , 但历史上曾是南唐、吴越、南宋的军事和商贾交通要道 , 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 南宋名相吴潜 , 著名诗人吴晦之等就曾出生并生活在这里 。 著名高僧宗杲、南宋名臣奚士达、奚士逊也多次来此游历 , 留下了许多诗文和传说 , 文化底蕴非常丰富 。 乡党委政府认识到其潜在价值 , 组织专人进行发掘整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