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媒体刊文:顺其兴趣 积极引导
中国青年报11月23日消息,江苏省第二十届高中生阅读与写作作文大赛初赛命了两道题《书里书外》《线上线下》,笔者都做了指导 。其中,对《书里书外》的指导强调:“这里的书,应当是文学名著或者理论经典 。”原本,在笔者看来,中学生是应当读名著的,这也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共识 。
可是,作文收上来,有一篇让笔者一惊,有喜欢,也有反省 。《阅读是自己的》这篇文章,记叙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从小学到高中有几十部乃至上百部吧,但没有一本是语文老师眼里的名著 。诸如《铠甲勇士》《查理九世》《怪物大师》《斗破苍穹》《武功乾坤》《斗罗大陆》《龙族》《牧神记》《遮天》之类,都是如我一般的“一本正经”的语文老师们没有读过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的,或者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他是读得津津有味的,对他的影响也是奇妙、独特而又积极的 。
这篇文章,我是被吸引住了 。不仅因其流畅的文笔,神来的表达,至真的呼唤,更有作者内心世界真实的流露 。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沉思 。
【中国青年报|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媒体刊文:顺其兴趣 积极引导】从书内到书外,作者在冷眼和蔑视中一路走来 。老师和家长眼里的末流作品,却是作者的兴趣所在,并且,实实在在推动了作者的成长!推动人成长的难道一定要经典名著吗?
进一步思考,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我们要做的是,顺其兴趣,积极引导,指向纵深 。
不可否认,名著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上,在艺术建构的独特性上,在语言运用的精炼精彩上,各个方面,都是典范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这一切,对于文学素养尚很欠缺的中学生来说,都是高大上的,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评判能力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面对高山上的灵芝——名著,他们看不到,看到了也够不着!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次——也不是求,而只是触手可及,那些情节新奇、人物灵动、语言浅近的下里巴人的作品,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而且,他们阅读这些作品,完全是因为心之所爱、兴之所至,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不需要考试,不需要为抓分数而读,没有任何逼迫的因素,所以,这样的阅读是自由自在的,也就能读得畅快淋漓了!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多少老师和家长去了解关注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让学生阅读,终极目的还不都是为了考试?说是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但实际上,如果没有考试的要求,我们会让学生读名著吗?另外,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从来不问一问学生喜欢什么 。曾经,有推荐阅读《瓦尔登湖》的,我们细细想想,这本书适合中学生阅读吗?它是作者厌倦喧闹、孤立无助而不能立足于世时,寻求的无奈人生的栖息安身之所,所谓宁静,也不过是无奈、无为、无助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安慰而已 。就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而言,很不容易读懂,即便读下来,也很难理解其中对人生的另类彻悟,更不排除其中的消极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就能施于人吗?也是不能的吧!但是,我们就是这样的一厢情愿 。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是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打造过的,当然就会喜欢并从内心景仰经典名著,但中学生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锤炼,也不可能有系统的文学理论的学习和鉴赏实践的磨砺,基础教育毕竟不是专业教育,当我们要把自己的喜好和推崇强塞给他们的时候,我们需要不需要考虑中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接受能力?
再者,时代在不断变化,网络视界是那么开阔,我们的视野却还只盯着名著,不肯放开眼界 。尽管是经典,但,是不是狭窄了些?学生已经在开阔的境界里畅游了,而我们却还没有能够游目骋怀,或者干脆不愿意随着学生目光放眼远眺,我们难道不落伍了吗?时代在变,我们的观念也该变一变了!
也许有人说,名著反映社会生活,能够弘扬正能量,推动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 。当然如此,但很多非名著也具有这些特征啊 。只要是文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作品,都不会背离核心价值观;只要加强网络作品的监管,也不会让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作品流行于世 。这是普通作品流行于世的前提 。无需赘述 。无论如何,再也不能把非名著作品当成“洪水猛兽”,更不能借此对中学生封禁,也不能以浪费时间为名禁读了 。
推荐阅读
- 拒绝《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张学友为何连春晚也不参加?
- 《中国好声音》五强学员诞生,歌单也随之出炉,必定出个女冠军
- 欢欢喜喜过大年!全红婵老家农村热闹非凡,红姐遗憾错过精彩场面!
- 今晚《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节目单来啦!
- 主持人换掉董卿,中国诗词大会收视率不降反升,到底谁更厉害
- 因参加《中国好声音》走红,嫁给爱奇艺副总裁,后来成人生赢家
- 在“冰天雪地”中演奏交响乐 春晚上的中国式浪漫
- 2021《中国好声音》正式官宣,导师阵容大变更,谁会更胜一筹
- 欢欢喜喜过大年!全红婵老家农村热闹非凡,红姐遗憾错过精彩场面
- 中国好声音:曾溯恕输给忘词的张露馨,为何?她输给了赛制
